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80期

董事長室董事長的話

主任室在機構中與案主建立專業關係

常董簡金武龍舒淨土文講錄摘要

心行健身癒病之道略說

督導 黃渝秝一○九年自立支援分享與報告━五、六樓自立支援延伸與提升

長照組長輩口腔衛生與保健策略

法務組選輯一腳三十板,半餅三年糧(文珠法師講述)

(民36/3月31日 正信雜誌 第13卷第1期)太虛大師示寂紀實

吳希仁老師講述學佛須具法四依貢言 一○九年六月講于蓮社念佛大班會

吳思飛極樂歌

董事長的話 ......董事長室   Top

  
  
  諸位主管,每次參加主管會報,我都收穫很多,就是看到大家對這份工作非常用心,同時還能夠互相溝通,一直討論如何對這些長輩的身心靈,照顧得越來越好,這一點我非常感動。
  
  剛才有督導提到,有部分照會員可能不肯跟我們同心同德。這需要靠督導們以身作則,來慢慢地影響他們。前陣子我們主任在本家群組裡面,有貼上一則前副市長林依瑩的訊息,她去台中的和平山區,在那裡當照服員,那是非常偏遠的地方,一個原住民的部落。我看到之後,非常感動,就去查了一下這位林依瑩過去的經歷,感覺到她是一位人間的活菩薩。我是這樣觀察的,她自己是很真心地去當一個照服員,她不是沒有工作,當林佳龍市長一落選,就有其他單位想要挖角,來聘請她,但是她就是要去當照服員,直接照顧老人。
  
  那她的價值觀是在哪裡呢?人家問她說:你為什麼要來做這麼一個辛苦的工作呢?每天為了服務老人家,給他清大便、洗澡等等,都是她親自這樣做。她就說,她最大的成就,就是:經過四個月的照顧,將一位長期褥瘡的老人照顧好,這是她最大的價值。她那一種被訪問時欣悅的神情,完全表現出來。我感覺她就是我們佛經講的菩薩,這不就是現成的菩薩嗎?她真的完全把身段放下。所以我感覺,如果大家都能夠體會到這一份心,那麼我們就會很珍惜、很尊重眼前的這份工作。
  
  我現在台中蓮社學講地藏經,地藏經的後面,地藏菩薩就講到怎麼樣的修行功德,講到很重要的布施,六度法門的第一個。他說如果一個身份很尊貴的國王,或者是婆羅門等等這些大尊貴的人,見到一個非常貧窮、低賤,甚至於身心都不完全,六根不完具,非常可憐的人。那他以一份謙卑的心,看需要什麼,就布施出去,那這個人的布施功德就無量無邊。我就想到這位林依瑩現在所作所為,不就正是地藏經裡面所講的例子?所以修行的方法萬萬種,最重要就是我們的一顆心,上天堂或下地獄,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因為一個非常尊貴的人,被世間認為是非常尊貴的國王,或者婆羅門,印度四種種姓是最尊貴的。但是他要親自來做這件事情,他能夠以一份謙卑的心,不是說我高高在上:「我給你!」這裡頭已經泯除人我之見,完全憐憫眾生目前的苦處,來替他解決問題。這個就是修菩薩道的法門。
  
  我聯想到,過去曾經看過一本西藏生死書,這部書曾經很暢銷,作者就舉了一個例子,提到印度的無著、天親兩位唯識宗祖師,唯識宗主要是根據彌勒菩薩所造的經論來修學。我們曉得,彌勒菩薩他是修慈心三昧成就的,那無著菩薩呢?他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他也修慈心三昧。第一次閉關三年,他希望能夠跟彌勒菩薩有所感應,彌勒菩薩他是現在兜率天,等著來下生人間,成佛度眾生。三年過去了,都沒有見到彌勒菩薩,他想大概沒希望了,所以就準備下山。後來到了半路上,想說:「不對!我應該繼續用功,應該是修行的功力還不到。」所以再閉關三年。第六年到了,也是沒有跟彌勒菩薩有任何感應,見不到彌勒菩薩。他是希望彌勒菩薩能夠現身給他一些啟示,結果又沒有,他就想說可能跟彌勒菩薩沒有緣︰「我修這個法門,應該是沒辦法成就的」。所以他就又下山了。但當他下山時,在半路上,遇到一隻狗,這隻狗生病了,非常嚴重,整個身上爛的地方都已經長出蛆來。無著菩薩非常憐憫這隻狗,他就用舌頭去舔那隻狗的瘡口。當他低頭一舔的時候,這隻狗不見了,彌勒菩薩現身了。彌勒菩薩為什麼這時候現身呢?因為他的慈心三昧,不是在關房那裡坐著那樣子得的,他是因為見了這隻狗,起了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慈悲到了極點,所以彌勒菩薩就現身,他的慈心三昧就成就了。
  
  所以像這一類情形,我就感覺:用功其實就在我們一念心中。尤其剛才所提到的這些同仁們,認為:「我來當照服員有什麼價值?有什麼好處?」當然,除了固定的薪資之外,其實在這方面,還要期待督導主管們,要多多地來帶領,讓大家體會這份工作是神聖的。
  
  其實職業沒有貴賤,就在做的人怎麼想。就像這位林副市長,她也曾經是弘道基金會的執行長,也辦得非常好,非常優質。很有名的不老騎士活動,環島一周,就是她們去策劃的,讓這些老人家們,能夠重拾他們年輕時的那份雄心壯志,就是處處為老人家來著想。所以期待我們能夠將照顧老人的這份心,日日增上,對老人家的身、心、靈都有所幫助,阿彌陀佛。

 
在機構中與案主建立專業關係 ......主任室   Top

  在機構中與案主建立專業關係
  主任室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脫離不了「關係」,常見的關係類別,像是親子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師生關係等等,那麼在老人服務機構,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應該建立怎樣的關係?以及這個問題是否有探討的必要?在機構中待了這麼些年,發覺這個問題其實蠻重要的,會牽涉到服務過程的順利與否。
  
  現代是一個專業化的社會,各職業的從業人員,要勝任該工作所需要具備的特定知識與技能,而且只有少數經過嚴格篩選的人才能獲得該項工作,越甚者該職業的專業化程度便越高。在老人福利機構中,便有著許多進行直接服務的專業人員,像是護理師(護士)、社工員(師)、照顧服務員、營養師、物理(職能)治療師等等,而從事間接服務的人員,不管是庶務、廚務、文書、人事、出納、守衛等等,也都具備著一定的專業,方能勝任。因此,機構中的從業人員與所服務的長輩之間,應該要建立的是一種「專業關係」。
  
  專業關係,是從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態度與情緒互動所形成,而要怎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專業關係?Biestek提出工作者應該遵守七大原則,方能建立助人的專業關係情境,而在此種信賴的專業關係環境中,案主的潛能才能活動起來並進而達到自助的目的。雖然Biestek是社會工作學者(同時也是美國的耶穌會神父),但所提出的專業關係七大原則,對於其他的專業者來說,一樣可以視服務的情境來適用。
  
  原則一:個別化(Individualization)
  
  每一個人,在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遇到各種的情境、問題、困難時,也有不同的介入方式。一個好的工作者,不是千篇一律、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對於案主,要做到真正的個別化,必須避免偏見、對人類行為知識有一定了解、並有傾聽、觀察、同理的能力等等條件,才有可能做到。沒有做到個別化的原則,可能會嚴重誤解案主的情境與問題,導致錯誤的服務處遇。個別化服務是機構經常被要求與提醒的,尤其是在評鑑指標中的要求,學習好個別化原則,對於評鑑設訂背後的意義,方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原則二:有目的的情感表達(Purposefulexpressionoffeeling)
  
  這裡指的是案主的情感表達,案主會希望工作者了解、傾聽自己的感受,我們的俗諺也云「會說的不如會聽的」,工作者必需相信人有表達與分享經驗的需要。而聆聽案主的情感表達,有其目的與必要,一方面是為了找出案主的問題所在、一方面也是一種心理支持;而在聆聽過程中,也加強了專業關係。過早或過多的解釋或介入,可能會掩蓋住案主的真正問題,發掘不到關鍵所在。但也需留意避免案主發生強烈的情感轉移(Transference),或避免工作者發生情感反轉移(Countertransference)。
  
  原則三:適度的情感介入(Controlledemotionalinvolvement)
  
  這裡指的是工作者的情感介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雙向的,聆聽了案主的表達,也需要透過言辭、表情、聲調、動作來與案主溝通,做出回應,重要的回應是發自工作者內心深處的,也就是同理心的回應,同理的回應是帶著適度情感的。欠缺同理的回應,將會難以與案主建立信賴。同理心可以訓練,工作者可循序學習。
  
  原則四:接納(Acceptance)
  
  要能夠接納案主的優點與缺點、成功處與失敗處,這個也是在考驗工作者的肚量;接納並不代表贊同案主的不良行為;而接納才能解除案主的防衛機轉,一旦撤除了防衛,案主才有可能面對自己的問題,而且由於工作者的接納,案主也會開始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甚至發揮自己。在機構多年的經驗,這一條是不容易的,機構長輩有著不同的過往歷史,不是每個工作者都能接納每一種經驗與習慣,但是能夠學習接納,其實反而是在成就工作者自己的「修行」,佛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最偉大的接納者。
  
  原則五:非批判的態度(Nonjudgmentalattitude)
  
  工作者不是法官,不用去批評案主是有罪還是無辜,也不用對案主的情感、思想、行為對錯,做價值判斷,應該採取中立態度,幫助案主了解弱點與失敗。工作者與案主會談中,不需要去評斷,但可以評價,評價案主的態度與行為,評價不會讓案主覺得受傷害或譴責。在照顧工作中,常容易去判斷案主是好顧還是難顧、奧客還是好客、值得或不值得照顧,這樣是犯了批判的毛病,批判之後可能再進一步採取趨避行動,產生更深遠的負面影響;所以,這一條也是不容易的,佛經八苦中說到「怨憎會」、「愛別離」本是人生常態,但有多少人能看破真相!?
  
  原則六:案主自決(Clientself-determination)
  
  工作者不是指導者,助人專業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響,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做決定的權利與能力,相信經過不斷的自我省察,對自身面臨的問題擔負起抉擇的責任,才能成長並管理自己。有些學者認為東方文化重視集體主義,而案主自決乃是源自於西方個人主義,所以案主自決不適用於東方,但集體或個人並不是絕對的東西文化二分法,例如釋迦牟尼佛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裡的我,是指清淨光明的本性,人人本具、各個不無,各人的心性需要各人去開發,別人無法代勞;又如明朝了凡四訓中提到立命之學,每個人的命運,需靠自己去創造;因此案主自決不必要去理解成無知尊大,應從自己負責來理解。
  
  工作者在案主自決原則所扮演的角色,是協助案主看清自己的問題與需要、使案主知道有哪些資源可運用、激發案主的潛能、幫助案主營造一個和諧信賴的環境。而在處遇過程中,儘量少用教訓或下指令的方法。
  
  但案主自決也不是毫無限制,例如當案主沒有能力做積極與建設性的決定時、案主的決定違反法律或道德時、或服務機構的功能無法提供時(例如已符合轉介條件、或素食機構無法提供葷食),是不能一昧的配合案主的決定。
  
  原則七:保密(Confidentiality)
  
  工作者在與案主的互動關係中,會獲得許多私人資訊,這些資訊是處遇成功的必須,但需要保密,不在閒聊中透露、不在公共場所討論案主問題,這樣才能得到專業信任,如果案主從第三者口中聽到有關他只向工作者透漏的資訊,則不僅使專業關係遭到破壞,甚至可能引發衝突訴訟。邇來國內某些照顧場所,發生工作者將案主的私密影片照片放到公眾網路做嘻笑玩樂,引起輿論譁然,皆是沒有學習內化保密原則造成。
  
  上述由Biestek提出的專業關係七大原則,充分的學習與實踐,則成功的專業關係不遠;又不只是專業關係而已,不曉得是不是因為Biestek有宗教背景(耶穌會神父),個人覺得這七條也可視為七條修行原則,在本家佛教與專業雙重使命的機構,更值得細細思維;至於有人說:人生如涉水,一步一腳戰戰兢兢,方免跌落水中,要涉世免害,這七條也可作為輔助梯航。
  

 
龍舒淨土文講錄摘要 ......常董簡金武   Top

  十九:飲食男女,皆造業之所。
   
      禮記禮運篇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欲、色欲,是人一生下來就具備的大欲望!
   
      青蠅喜穢物,人笑牠愚,而不知人貪種種不淨,自久遠劫來,安於現狀,不求出離,這不是更嚴重的愚癡嗎?
   
      「殺生」以恣口腹,「淫慾」以喪天真,二者互相助長,是惡性循環,難道不是在造罪嗎?
   
     慈覺禪師云:「飲食於人日月長,精麤隨分塞饑瘡。 纔過三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較量。」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去口腹之欲。
     務實野夫云:「皮包骨肉并尿糞,強作嬌嬈誑惑人, 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塵。」英雄豪傑,本有拔山蓋世的千秋事業,都因過不了美人關,只得同一般人化為塵土,實令人不勝感嘆!若能如是省思,自可省去淫慾。
   
      若能修淨土法門,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自然慢慢淡薄貪戀,而脫離生死輪迴。
  
  二十:人不可不兼修福慧
  佛家八萬四千法門,說到修行,無非是修福與修慧。 這兩條要齊頭並進,不宜偏廢。華嚴五教章說:「此終教中, 論其實行,從初發意,即福慧雙修。故成佛時,無別修也。」 佛是福慧二者圓滿具足,故謂之兩足尊。
   
  修福得富貴,修慧得明了。修慧不修福,明了而窮困。修福不修慧, 富貴而愚癡。偈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 羅漢應供薄。」故福慧不可不兼修。
   
  《楞伽經》云:「受現在樂,種未來苦」,今生修福,第二生享福, 第三生則多墮落,故名「第三世怨」。寧可使慧勝於福, 莫令福勝於慧,所以古德說:「寧願墮地獄而聞佛法, 不願升天而不聞佛法。」
   
  淨土行者,福慧雙修,又能念佛,必定往生西方上品上生。 不知念佛,縱使福慧再多,未證得阿羅漢果,輪迴無了時。 若能將淨土法門勸人,即是福慧雙修,成佛可期。
  
  二十一:金剛努目,終不如菩薩低眉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慈悲」二字,是佛教根本教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練習,這也是助修上品往生的重要條件。
      觀世音菩薩說,萬善皆生於慈,祂度化眾生的時空是無窮盡的,偈云:「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柳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觀世音菩薩,慈航普渡,這是佛家的思想。
      老子說三寶,以慈為首(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儒家說五常(仁、義、禮、智、信),以仁為先。中庸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就是愛人,親愛自己的親人,這是最為重要的。所以三家仁慈愛物之心,都是相同的。
      菩薩藏經云:夫瞋恚者,速能損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是故我當,被忍辱鎧,摧忿恚軍。聖賢德業,一經動瞋,敗之有餘,故曰損害善根。韓信不報胯下之辱,安國不怨溺灰之言,此皆可為師法。
      若欲度人,更當慈和,君不見山門彌勒菩薩,見者各各生歡喜心,修淨土者,怎可不以慈悲柔和為心呢!
  
  二十二: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天堂,地獄之別,分於君子小人。但是作為君子不可自恃,而不再努力進修;作為小人若不自暴自棄,不難自新。存一惡念,便是地獄境界。存一善念,即是天堂境界。
     君子,有時而失去福祐,那是命,不是因作君子而失福祐。如不作君子也會失去,因命裡有定分。作小人,雖有時而得福祐,那也是命,並不是因為作小人而得福祐,若他不當小人也能得到,因命裡有定分。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命」,就是「天命」,我們每個人的「命」,雖同受於「天」,但有窮通夭壽的差異。怎麼說呢?佛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君子明白因果,所以心甘情願,樂於接受現在所發生的事,並且為未來的果報,積極造善因。至於小人,看不透因果,只知唯利是圖,終招惡報,這些都是咎由自取。

 
健身癒病之道略說 ......心行   Top

  
  病起因緣:依《摩訶止觀》卷八,病起因緣有六:
  (一)四大不順故病。
  (二)飲食不節故病。
  (三)坐禪不調故病。
  (四)鬼神得便。
  (五)魔所為。
  (六)業起故病: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淫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若盜罪業是肺鼻病,毀五戒業則有五臟五根病起,業謝乃差。
  癒病方法:
  ※總說:
  雪公:清心寡欲,每日定時運動,飲食起居,要有規律,此為外治;一心念佛,戒殺放生,莫作諸惡,奉行眾善,此為潛轉。但須持之有恆,不可以少作為足也。(佛學問答)
  ※分述:
  外治:
  清心寡欲:
  印光祖師:重重災病,總由宿業深,而現行不謹所故。人生欲得無病健康,必須極力節欲。欲事一多,則種種毛病悉皆發生。之至於念佛,乃求諸佛者。己不節欲,佛也不易保佑。己肯節欲,再加至誠念佛,定規會諸病不生。()
  每日定時運動:
  (1)運動益處:要活就要動,適度運動可增強抵抗力,改善體質,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化,強化心肺功能等。
  (2)慎選運動方式:選擇不會發生副作用,不會傷害身心的運動。舉例:步行五德:佛言:「比丘,步行有五德:何等為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飲食易消、而不作病、五者為行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久為。」(《七處三昧經》)
  飲食起居要有規律:
  (1)飲食:
  ◎飲食得中:「若過分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脹不調,使心壅塞,坐臥無安,又減少食,則身嬴心懸,意慮不固。」(《增ㄧ阿含經》)
  ◎雪公:按醫學五臟六腑,皆有主病,胃之病因,曰「胃家實」。如腸中廢物尚未排出,而胃又加填滿,此即病矣。古人攝生,統戒過飽。食宜定量,不擇甘粗,量數既足,不礙健康。非但不礙健康,最低之益,亦減腸胃諸病。(佛學問答)
  ◎病宜少食:「食色紳言۰飲食紳言」:「四百四種病,宿食為根本,凡當得病,宜先減食。」
  ◎忌口:雪公:有病三分藥,七分調養,凡是喜好吃藥的人就是終年長病,有病全在調養。如何調養?要忌口,不可吃的東西不能吃,有病亂求醫,就倒楣。(論語講記公冶長篇課前講話)
  (2)起居:早睡早起、臥起有常、勞逸適度、起居順時。
  親近醫藥:
  ◎增一阿含經:親近醫藥為早日痊癒的方法之一。
  ◎雪公:有病請醫服藥,是助功,是增上緣的一種。(佛學問答)
  潛轉:
  發菩提心:
  (1)印祖: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2)摩訶止觀:又觀此病,皆由愛惜身命財物,致受眾惱;亦是持戒不完,多病短命;亦是心志劣弱,不能安忍;身神不護,亦是精進力薄;無善補禳,亦是無禪定力。為病所動,亦是心少智慧,不達無常苦空無我,致嬰此疾。今以己疾愍於彼疾,即起慈悲,發於願行,捨無遺吝,順理安耐,勤加正意,覺悟無常,是為因病起六度菩薩界。
  (3)雪公:如何發菩提心,華嚴賢首品顯其三義:大悲、大願、大智是也。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以大願王居中,右為觀世音菩薩,大悲心也,左為大勢至菩薩,大智心也,是燈即為無量光。(摘自《雪廬述學語錄.菩提心燈》)
  (4)舉例:徐蔚如旅居京師,屢犯痔疾,經久不癒。曾因事遠出,乘人力車磨擦顛簸,歸寓之後,痔乃大發,痛徹心髓,經七晝夜不能睡眠。因憶華嚴十回向品代眾生受苦文,遂發大菩提心,謂此病苦極,願我多受點,總願世間人勿得此病。遂至誠念佛,未久睡著,醒而病癒,從此斷根。彼來信言及。光謂此病,乃屬宿業,由閣下以此大菩提心,消此宿業,故病即斷根。(見印祖〈復章道生居士書〉及《弘一大師講演錄》)
  一心念佛及觀世音菩薩:
  (1)念佛功德:
  ◎印祖:世人病苦,多屬宿世殺業所感。無論何病,若能懇切至誠,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善根,病自可痊。即令壽盡,則死後當生善道,不致墮落。若知淨土法門,有真信願,尚可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復章道生居士書〉)
  ◎印祖:念佛功德,不但能往生西方,並能消除奇災横禍,凡怨業病,醫不能治者,若至誠念佛,久之皆得痊癒。以醫者,只能醫病,不能醫業。惟念佛則身病心病,無有不治者。
  (2)念佛心態: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癒,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復周孟由昆弟書〉)
  (3)念觀音: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復鄧伯誠書一〉)
  (4)舉例
  ◎念佛病癒:嘉興范古農友人戴君,曾卒業於上海南洋中學,忽爾雙目失明,憂鬱不樂。古農乃勸彼念阿彌陀佛,並介紹居住平湖報本寺,日夜一心專念。如是年餘,雙目重明如故。此事古農為余言者。(《弘一大師講演錄》)
  ◎念觀音病癒:印祖:戚則周之女,年十九,雙目失明。光令至誠念觀音聖號,未一月親自寫信告愈矣。
  ◎藕益大師自述: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淨土而已。(《靈峰宗論.寄錢牧齋》)
  (5)結示
  ◎印祖:現今是一大患難世道,無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均當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以作預防災禍之據。凡刀兵、水火、瘟蝗、旱澇、土匪、強盜、及諸意外之禍,并怨業病,怨家相逢等,若能志誠念佛,及觀世音,決定能逢凶化吉。即定業所致,亦可減輕,不至過於酷烈。(〈復周伯遒居士書〉)
  戒殺吃素:
  ◎印祖: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須斷絕房事,方可速癒。欲減宿現殺業,必須戒殺吃素。又復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癒,且能培德而種善根。儻怨業病,除此治法,斷難痊癒。(〈與馬星樵醫士書〉)
  ◎雪公:素食之義,在己為講求衛生(心:吃素者淡泊寧靜,神清氣爽。不吃素者,異於是也。身:可減血管硬化,避免種種惡瘡,健身長壽,利莫大焉。素食健而少病,象駝牛馬不肉食力皆大,不過無虎豹豺狼之兇性耳。少林寺僧皆素食、易筋、洗髓、金鐘罩、鐵布衫、拳技、天下無敵,尚不取信乎。)在他為保全物命(所言吃素,原為憫彼痛苦,養我仁慈。),倘因積習難改,不妨儘量減肉,則小裨益衛生矣。能食五淨肉,則亦消極保全物命矣(先學食三淨肉,再進求持十齋、六齋或食肉邊菜,佛法有多方便。)(佛學問答)
  ◎印祖: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食彼之肉,將來亦當以身命還。
  ◎雪公:素食之人間接戒殺,有如是善因,自有如是善果,以後定得長壽命少疾病之報。不素食者,雖非直接殺生,而是間接殺生,且殺因殺緣,由之而起,故澈底講,持不殺戒,總以素食為合法。
  ◎印祖:肉皆含毒,以殺時恨心所結,故食肉之人,多生瘡病,瘟疫流行,每多傳染,吃素之人,絕少此患。凡欲解脫怨業,攝衛身體者,不可不知也。(〈普勸戒殺吃素挽回劫運說〉)
  ◎印祖:世人不知因果,以殺生食肉為正理,為應該。而不知刀兵匪寇,水旱疾疫之慘災,多多皆由殺生食肉而得。若果慈念真純,雖同在此時劫,而其受報,自能各別。(〈放生殺生現報錄戒殺放生各文合編序〉)
  ◎印祖:時疫,此眾生同分惡業所感。祈徧令鄉人同戒殺生,念觀世音聖號,以期疫癘消滅。果能懇切志誠,決定有大效驗。(《復周伯遒居士書十四》)
  ◎印祖:念觀音,不獨邀淨友念,當於村中及近村宣告,無論老幼男女,通皆吃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大家各人在各人家裏,一路做事一路念。於行住坐臥中常念,決定可以不遭瘟疫。前年各處虎疫甚劇,陝西澄城縣寺前鎮附近,死數百人,一弟子村中有五六十家,人皆令念,只死兩個壞人,餘均無恙。甘肅甘谷何鴻吉居士提倡念佛,凡念佛處,疫不入境。……當此凶險之時,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為能救護。(〈復穆宗淨居士書二〉)
  懺悔業障,斷惡修善:
  ◎印祖:病由身生,身由業生,當痛加懺悔,以消宿業。
  ◎小止觀:業報病修福禮懺則消。
  ◎摩訶止觀:若業病者,當內用觀力,外須懺悔,乃可得差。若人自念此病困苦,皆由往日不善所致,深生慚愧,不敢為非,雖嬰困篤,而善心無改,起上中下善,是為因病造三善法戒。
  ◎雪公:病弱固屬秉賦與環境,然按佛理,亦與三世因果有關。明乎此,惟有至心懺悔,諸惡莫作,以絕罪緣。眾善奉行,以培福因,使其夙業,無緣不生,造而能轉。(佛學問答)
  藉病苦觀修佛法,以病為藥,作為修道與生西的增上緣:
  ◎蓮池大師:世人以病為苦,而先德云:「病者眾生之良藥。」夫藥與病反,奈何以病為藥?蓋有形之身,不能無病,此理勢所必然。而無病之時,嬉怡放逸,誰覺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實,人命無常,則悔悟之一機,而修進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發悔悟,增修進,由是信良藥之語,其真至言哉!(《竹窗隨筆》)
  ◎雪公:多病正是修道之增上緣,安樂則流放逸,憂患則思奮發,世出世法,皆以憂患為策勵良師。
  ◎印祖: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復鄧伯誠書一〉)
  ◎藕益大師: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鞲者,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須於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怨不尤,庶蓮萼日滋,稱三昧寶王矣。(《靈峰宗論.十大礙行跋》)
  病是吾輩良藥,消盡塵寰妄想,覷破此身虛妄,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皆賴有病境耳。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眾生受苦想,正不以不如人為愧也。(《靈峰宗論.復王思鼓》)
  (三)常想病時,則塵心漸滅,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夫病死正現前時,有何我相可恃,五欲可貪,有何名可戀,古董之可攜去。不恃我相,我見伏矣。不貪五欲,煩惱降矣。不戀虛名,體面可放下矣。知古董之不可攜去,則不越分以求之,縱先有者,亦可捨之以作福矣。(《靈峰宗論.示靈奕》)
  結語:
  雪公:
  學佛的人,飲食起居,都有規律,這是健康條件。壽命長短,一在衛生,二在心情,三在善惡因果。聖人說,病從口入,這是教人注重衛生。又說清心寡欲,這是教人修養心情。又說「大德必壽」,這是教人作善積德。佛法中有「長壽佛法」、「消災延壽法」。請你快學佛,百歲高齡,有何難哉!(《弘護小品.勸人學佛茶話會紀錄》)
  寺廟之中,起居飲食,皆有次序,勞動休息,皆有時分,生活紀律,自然少病。再真懂教理,至誠修持者,更應別論。戒染五欲六塵,內精不搖,妄念不起,自然心安。不造殺盜淫妄,免造新殃,可遠惡報,自然身泰。少病心安身泰矣,體即轉弱為強也。(佛學問答)
  子曰:「仁者壽」,仁者不憂,君子坦蕩蕩,心安安然然,氣血依軌道走,六脈和平,仁者自然長壽。七情都是氣,一動七情,氣血所走的就不調和,佛經說是,「四大不調」,六脈不勻,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便容易生病,就會短命。(論語講記雍也篇)
  印祖: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為前導。果能依法修持,則身病即可隨之而癒。身病有三,一宿業,二內傷,三外感。此三種病,唯宿業難治。儻能竭誠盡敬,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超度宿世所害之怨家對頭,彼若離苦得樂,病者即可業消病癒。不但不復為祟,反感超度之恩,而陰為護佑。凡嬰此病,及醫此病者,均不可不知此義。二內傷,或用心過度,或於酒、色、財、氣,各有嗜好。若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兼用藥治,必易痊癒。儻不注意於根本,唯仗醫藥,亦難見效。縱效,亦不能永不復發。三外感,但能依前內傷所說之法而行,縱有外受風寒暑溼之患,亦極易治。若不注意於懲忿窒欲,閑邪存誠,即外感亦不易治。以根本受傷,徒治枝末,殊難得益。所以聖人致治於未亂,保身於未病,雖無治保之奇績,其為治保也大矣。余素不知醫,頗欲世人咸皆無病,日持大悲咒,加持淨水。有久嬰痼疾,中西醫士均不能治者,令其戒殺護生,喫素念佛,及念觀音。果真至誠,即可立刻回機,不久自癒。縱不即癒,決無加重之理,且能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又無所費。汝欲學醫,雖以鍼灸藥品為事,須以大菩提心,常以佛菩薩聖號,及大悲咒,普為自他持誦。以期彼此同獲現生身心安樂,臨終決生西方。則不負為佛弟子,隨分隨力,普利自他之道。(〈學醫發隱〉)
  

 
一○九年自立支援分享與報告━五、六樓自立支援延伸與提升 ......督導 黃渝秝   Top

  
  
   維基百科上說,自立支援是由日本竹內孝仁教授提出,有三不(不包尿布、不臥床、不約束),協助長輩維持自己的健康,避免失能;服務提供單位需注意長輩自立生活。如此不謹可以維持長者日常生活的獨立、延緩失能並能替社會減少照顧上成本的支出。
  
  本家是一所佛教機構,長年來秉持著佛法的精神與創辦人的理念,讓有緣入住的每位年長者,在心靈上能蒙受佛法的薰修、在色身上能受到良好的照顧,所以我們透過人性化、個別化的照顧,利用「自立支援」的理論,來讓每位長者的晚年盡可能擺脫尿布、不約束、不卧床,過著自主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自立支援在本家已實行多年,各樓層督導也會在每年做分享報告。
  
  一、一○九年本家養護五、六樓自立支援推廣目的:
  1、協助長者提升(恢復)自主。
  2、擺脫尿布、約束與臥床,來提高生活品質。
  3、延緩老化與預防快速失能。
  4、讓長者受到人性化的照顧。
  5、使長者晚年活得更有尊嚴。
  6、提升本家自立支援實踐的深度與廣度。
  7、降低照顧者的工作量與家屬的經濟壓力。
  
  二、一○八年是我們推動自立支援1.0,著重長者身、心靈(精神)、社會方面:
  1、身體方面(恢復身體功能、自行吃飯、走路、如廁…)
  2、精神方面(改善憂鬱、強化念佛、正向思考…)
  3、社會方面(正向人際互動,建立社團、參與團體活動)
  
  三、一○九年是我們推動自立支援2.0,除了包含一○八年的身、心靈(精神)、社會保持之外,更延伸加強以下三點:
  1、長者的觀念要改變:例如⑴、人老了就要被侍候的傳統觀念。
  ⑵、付錢没被同仁服務就是吃虧…等。
  ⑶、去除照顧即是服侍。
  2、同仁的觀念要提升:例如⑴、以老人好我們歲會好的工作模式來照顧。
  ⑵、自立支援在日常中,要把長者當人對待。
  ⑶、尊重個別的差異。
  3、家屬的觀念要認同:例如⑴、不要怕長者跌倒就什麼都禁止。
  ⑵、讓家屬了解長者有基本的生存能力…等。
  
  四、長者觀念改變後的自立。
  有幾位長者因之前入住時是安養的身份,凡事都會自己自理,但今年陸續轉為養護的身份,卻凡事變成依賴。
  未改變前:
  1、由安養轉養護後,卻要同仁沐浴身體、洗屁股。
  2、洗澡日等著排第一,非洗澡日卻可以自己沐浴。
  3、自己能做的事,卻變得凡事都要假手他人。
  4、認為多付錢也要享受被服侍。
  5、由安養轉成養護後凡事依賴,甚至有幾次圾垃亂丟。
  6、遇到病痛不吃不喝,幾乎到臥床狀態、包尿布
  改變後:
  1、目前回到自己沐浴洗澡。
  2、每天會固定的自主運動。
  3、凡事會自己先動手做,較危險的事請求支援。
  4、不臥床可自行上下床。
  5、不包尿布可自行到廁所。
  6、轉念後色身、精神比以前更好。
  
  五、家屬觀念改變、與認同本家團體照顧和自立支援。
  有些家屬因擔憂團體照顧的品質不如一對一的照顧,所以會為長者再另聘私人看護。
  私看照顧:1、私看過度照顧,忽略長者尚有基本的生存能力。
  2、私看過度照顧,家屬意見不同。
  3、長者尿布使用量較多、約束、須食用快凝寶。
  4、私看離職後,家屬擔憂照顧問題。
  團體照顧:1、訓練長者腳的肌耐力,想上廁所時,可自行完成如廁動作。
  2、長者可自由上下床,不受約束。
  3、家屬認同本家的照顧和自立支援。
  4、覺得長者能力狀況變得更好,決定不再另聘請私看。
  5、可自行進食、飲食種類多樣化,不須食用快凝寶。
  6、增加更多的社會互動。
  7、固定時段同仁帶如廁(尿布量減少)。
  8、不須再約束。
  9、看到長者的改變,家屬達成共識,不再另聘私看。
  
  案例一:長者觀念改變後的自立。
  陳○○(65歲)
  未改變前:
  1、白天雖帶如廁,但堅持包小尿片、看護墊。
  2、有訓練走路,但卻懶於練習。
  改變後:
  1、白天不包任何尿布。
  2、中午起床後,會從房間用單腳枴走路到大廳。
  3、有復健師陪伴,可練習走樓梯。
  
  案例二:同仁觀念的提升。
  衛○○(71歲)
  導入前:
  1、在之前的機構,長期被約束,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2、長期包尿布、經常泌尿道感染住院。
  導入後:
  1、同仁主動帶如廁。
  2、主動脫除約束。
  3、晚上使用床上便盆,減少尿布使用量。
  4、入住至今不曾有泌尿道感染住院。
  
  案例三:同仁觀念提升。
  陳○○(59歲)
  導入前:
  1、第一天入住本家包尿布、有約束。
  2、無法單獨站立、步態不穩。
  導入後:
  1、起初同仁帶如廁、帶運動、不約束。
  2、目前可自行活動上下床、上廁所活動自如。
  
  案例四:同仁觀念的提升。
  楊○○○(82歲)
  導入前:
  1、包尿布,不愛運動。
  2、腳無力,須由同仁抱上下床。
  導入後:
  1、大、小便由同仁帶如廁。
  2、導入自立支援後可使用四腳柺。
  3、可上下床同仁輔助。
  
  案例五:同仁觀念的提升。
  曹○○(63歲)
  導入前:
  1、步態不穩、下肢無力易跌倒。
  2、生活無法自理。
  導入後:
  1、同仁帶運動增強雙下肢肌力。
  2、可自行到廁所如廁同仁輔助。
  3、可自行上下床。
  
  案例六:同仁觀念的提升。
  陳○○○(86歲)
  導入前:
  1、包尿布。
  2、腳無力、無法自行上下床。
  導入後:
  1、不須包尿布。
  2、起初在床旁放置便盆椅由同仁輔助如廁。
  3、目前上廁所可自理。
  4、上、下床自如,可自行推輪椅走路。
  因住院回來無法自理與上下床,後導入自立支援家屬認同。
  
  案例七:
  曹○○(97歲)109年三次住院。
  1、出院回來身體虛弱、雙腳無力家屬擔心。
  2、導入自立支援後行動自如,動作更加靈活。
  3、家屬肯定贊不絕口。
  
  案例八:
  楊○○(94歲)108年四次住院。
  1、出院回來雙腳無力、須抱上下床、洗澡躺洗。
  2、導入自立支援後、不須再抱上下床可自行移位。
  3、洗澡改成坐洗、女兒發覺爸爸越來越好。
  
  案例九:
  廖○○○(92歲)109年6月住院
  1、出院回來無法下床、包尿布。
  2、腳不會走兒子擔心媽媽從此臥床,提早將壽衣拿來。
  3、導入自立支援後,回復以前趴趴走,兒子歡喜。
  長者觀念較自立,視需要隨時給予支援者。
  
  六、其他:
  1、平時會主動自主運動的長者15人:莊○(98歲)、趙○○(89歲)、賴○○(86歲)、廖○○○(85歲)、詹○○(84歲)、林○○(84歲)、廖○○(83歲)、謝○○○(83歲)、蘇○○(80歲)、邱○○○(79歲)、翁○○(79歲)、林○○(75歲)、吳○○(74歲)、呂○○(72歲)、蔡○○(70歲)。
  2、持續108年的自立支援,再加強109自立支援延伸:黃○○(93歲)、林○○(71歲)、魏○○(83歲)、林○○(87歲)、林○○(78歲)、沈○○(68歲)、陳○○○(85歲)等。
  
  七、小計:
  1、長者觀念改變後的自立:4人。
  2、家屬觀念改變、與認同團體照顧、自立支援:2人。
  3、同仁觀念的提升主動成功執行自立支援:5人。
  4、長者出院後導入自立支援成功、家屬認同:3人。
  5、長者會自主運動、亦認同本家自立支援者:15人。
  6、持續108年再加強109自立支援的延伸:7人。
  
  八、總結:自立支援的照顧實踐。
  讓照顧面向不只侷限身體層面,更廣義涵蓋生活、社會、文化、精神讓長者自我實踐,來達成自主生活的滿足感。
  
  自立支援就在日常中,觀念改變,命運就改變。

 
長輩口腔衛生與保健策略 ......長照組   Top

  
  有些長者無法自行清潔口腔,然而口腔的健康與感染有著極大的關聯性。
  不良的口腔照顧可能影響長者的舒適感,也可能會引起牙周病和口腔異味等問題;抵抗力較差的長者的口腔裡的細菌,可能在嗆咳發生時隨著嗆咳物吸入到氣管肺部,而形成吸入性肺炎、心血管或菌血症等疾病。因此長輩基本的口腔清潔都是照護上非常重要的事!
  長者口腔保健的目的:
  一、促進食慾。
  二、保持口腔清潔與舒適。
  三、預防口腔潰爛。
  四、預防蛀牙。
  五、幫助口腔炎的復原。
  六、預防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七、預防口臭,改善味覺。
  
  長者口腔照護建議:
  一、早上及飯後、睡前,以牙刷清洗口腔。
  二、多喝開水,可增加口腔濕潤度。
  三、少吃甜食、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四、勿用手指或牙籤挖除牙縫的穢物。
  五、若凝血功能不佳容易出血者,清潔口腔時,須小心牙齦出血。必要時,可用軟毛牙刷、兒童牙刷或口腔清潔海綿棒等。
  六、無法自行刷牙漱口者,可用薄檸檬水或食鹽水來為他清潔口腔,也可以用小蘇打和維他命C調比例刷牙。
  七、定期每六個月至牙科門診,做口腔健康檢查。
  八、若有口臭情形,也可看診腸胃科或中醫,是否為消化道問題。
  九、評估使用口腔噴劑改善造成口腔異味的問題。

 
一腳三十板,半餅三年糧(文珠法師講述)  ......法務組選輯   Top

  
  
  過去中國安徽省,安慶縣,迎江寺有一位老實修行的香燈師。一日,看見一位氣派不凡的人走入大殿,後面還有十幾個隨從呢!但老實的香燈師,心不攀緣,仍在走廊上經行念佛,不上前招呼。來人怪香燈師無禮,見了縣官大人,也不招呼,竟叫左右,打他三十大板。之後,縣官心生悔意,並可憐他年老還要當職,想建造一間靜室供養他。香燈師無故挨打,豈敢受縣官大人供養?幸該寺住持知其前因後果,力勸香燈師去受供養,以了結一段因緣。
  
  原來三十年前,有一天,香燈師在吃餅,一隻狗走來,想討餅吃。當時,香燈師年少氣盛,不肯施食,反而踢狗一腳。後來悔恨,向狗懺悔,並給半餅餵狗。狗在寺中天天聞人誦經念佛,滅罪生福,報盡轉身為人,貴為縣官。由於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半餅三年糧,是善報;一腳三十板,是惡報,非受不可。
  
  附註:民國初年,印光大師說:「因果者,乃世出世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今時若不以因果為救國救民之意務,則任你智慧如何高超,皆屬虛設,以其不講道理,兼無王法故也!」所以人人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今以普通做人道理來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所以利人者實為利己,大家相生相成,福報無盡。反之,「害人者人恆害之」,殺人者亦殺之,積下孽因,苦報無盡,自作自受,誰也替代不得,這種明顯道理,人人都應該領悟得到。因此,不論那一個人,如果能夠改過遷善,使善業日日增長,惡業日日消除,自然而然會得到無窮的幸福。

 
太虛大師示寂紀實 ...... (民36/3月31日 正信雜誌 第13卷第1期)   Top

  
  太虛大師示寂紀實
  三月十七日,太虚大師在上海玉佛寺圓寂了。
  太虛大師一生致力於改進佛教運動,已成為世界上一個知名的人物。在國內,亦備受朝野名流的奉迎;有人就說他是一個「政治和尚」。有好些政治人物確是時常和他往來的,不過也有很多販夫走卒、村童野老之流也和他經常接近。
  大師十六歲出家。他的父母早死了,由外祖母把他撫養長大。家裏的人本來想使他去學手藝,他覺得這種工作不能「兼善天下」,就潛離家中到木瀆某寺院出家。他的師祖奘嚴老和尚具有慧眼,把他帶到甯波悉心培養。這位,嚴老和尚還健在甯波天童寺當家。清末時,大師又獲得名詩人八指頭陀寄禪的知遇,使他在佛學上獲得造詣極富的基礎。這位八指頭陀詩僧在民國初年,因政府要沒收寺院財產,他四出奔走呼籲未果,竟鬱死在北平法源寺了。太虛大師就繼著八指頭陀的遺志,致力於改進佛教,保護寺院財產,及提倡僧侣教育的工作。
  大師在生前,晚年時曾對他的弟子們說:「我三年內就要去世了,關於保護寺產工作大家要繼續下去。目前,國內政治社會環境極惡劣;而僧侶又很少覺悟!我過去幾十年的奮鬥,祇不過好像劃了一個淡淡的墨圈圈,要是沒有人肯繼續我的工作,那這個淡墨圈很容易被抹掉!」
  他又說:「我赤手空拳奮鬥到現在沒有地,也沒有錢。希望大家不要以為没有私產而灰心。」這位大師的一生,確是雲海飄流,四處為家。
  他曾到過美、英、法、比、荷、德、日等國宣講佛學。抗戰期間,又由滇往緬甸,印度各處訪問。他在國內走遍了東南西北,把歷史上分為八大宗的佛教學說融會貫通起來,開創一個較為完整佛學體系。
  抗戰初期大師發起組織「佛教青年護國團」,訓練僧衆在各戰區坦任救護工作,頗為社會人所稱頌。大師所創立的佛教團體。較著名的有「漢藏教理院」、「中國佛教會整理委會」、「世界佛學苑圖書館」、「中國佛學會」。
  著作有:「大乘宗地引論」、「法相唯識學」、「真現實論」。其他作品時常散見報章雜誌。在佛學界已有特出的地位。
  上月初,大師在奉化雪竇寺,有青年某君去請他寫字,大師拒絕了。過了一會,他覺得心中有所不忍,趕忙遣人把那位青年叫回來,他很抱歉地撫著那個青年的肩頭說:「我近來心境很不好,請不要怪我,」隨即為那個青年揮筆作書。
  有人曾問大師最近有什麼計畫?他說:「我祇想搭一間茅屋,誦經靜養。」據聞這次國大代表名單上有太虛大師的名字,不過他沒有去。
  大師近年來時時為國內和平與世界和平祈禱。當然,他的關心和平,主要是出發於佛教的熱情。
  三十四年,大師自印返渝後,曾一度病腦溢血,幸而醫治好了,不過醫生叮囑大師須長期靜養,決不能操勞過度。他卻感到國內佛教改進工作很少有人肯做,乃不顧弱體仍然奔波工作。不過大師自知不久人世,常對他的及門弟子說:
  「我離世後,佛教改進運動當更加艱困,希望繼起有人。法尊可負講漢藏佛教之責,法舫可專介紹印緬錫蘭等地的大乘小乘教義,並推進中印佛教的交流運動,大醒、象賢可負責培養僧材宏揚佛學,亦知深明世間法,擅長事務,可專負整理佛教人事專院行政,其餘弟子各用所長分頭邁進。為佛教革新運動努力,希望你們分工合作。」
  去年年底,大師到甯波延慶寺去閉門靜養了一個時期,逐漸恢復了健康。今年二月間,他一個最心愛的再弟子福善,在上海突染天花,他接到這個信,不顧大雪繽紛,春寒陡峭,和多人挽勸緩行,匆匆登輪來滬。他到了上海玉佛寺第三天,福善死了。二十天後,玉佛寺退居方丈震華又死了,這也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壯年僧人,曾編有佛教人名大字典(尚未出版)等著作,素為大師所器重。這時,大師精神哀傷逾恆,對人說了好幾次:「我要死的人倒不死,年青的不能死的卻一個一個死了!」大師說:「福善、震華的追悼會,在三月十六日一起舉行吧,過了這日子我就沒有空了。」别人問他到那裹去?他說:「我要到無常去。」他又對他的侍者說:「從無常回來,我要回故鄉去掃墓。」據接近大師的亦幻法師說,四十多年來,大師從未提起過俗家的事。更可奇的在他得病前幾天,遇到一位親戚,幫他看了一看家譜。
  三月十二日,震華遺體封龕時,請大師說法。大師剛說完就腦溢血復發。因為大師在玉佛寺是個客卿,寺裏的僧人見到大師病勢已非常危險,都極其惶恐。對於請中醫或西醫的意見不一,結果中西醫都請來了,針藥兼施,大師呼吸迫促,脈膊細縮,一直在入睡眠狀態中。
  十五日,大師能說話了,他祇說了一句:「極樂世界好清涼。」大師又向人要筆寫字,有人給他毛筆信紙,他就提筆在紙上塗畫,不過分辨不出是寫的什麼。大師彌留前,眼微張,人呼他,他沒有答應。
  大師得病前一天,有二人自杭州特地來滬要見他,那天已是下午四時,大師出來對那二位來者輕聲笑著說:「我要睡了」,即返身回房裹去。
  太虛大師今年五十九歲,浙江崇德人,俗姓呂。
  
  (後記:本家創辦人李炳南老居士曾經親撰:「紀念太虛大師說今昔因緣」與「承侍太虛大師因緣記」二文,略述本家太虛紀念館興建緣起。並在「重印彌陀淨土法門集序」中,記載太虛大師對於淨土法門的看法:「…丁丑蘆橋之役,避兵渝州,親師於長安寺,嘗以淨請益,輒得循循講,不厭,並誨之曰,聖教量不須疑也。…」今以本文補充於後,作為後人研究參考之用。)
  
  
  
  
  
  

 
學佛須具法四依貢言 一○九年六月講于蓮社念佛大班會 ......吳希仁老師講述   Top

  
   凡是我們學佛面對問題,要了解原因,或是提出解決的辦法,都一定要靠佛法的正知見。而正知見怎麼建立呢?過去雪公對於大專講座的同學,很注重「法四依」,學習佛法必須要有這四條標準做依靠,這樣才能建立正知正見。那麼,法四依是哪四條呢?學佛離不開「信解行證」四個步驟。
   第一是信:要信佛法,依甚麼標準相信?第一條標準叫做「依法不依人」。佛所講的是法,除佛之外,必得合乎佛所講的,才是真正的法。佛也是人,但佛是已經斷了我執、法執的聖人,所以他所講的合乎真理,這就是法。像這樣必得依靠佛所講的法,才是可信可靠,如果不是佛講的法,不論他是什麼身分、地位,我們一概不信,這是信的標準,依法不依人。
   第二是解:進一步得去了解佛法,既然要依法,法在經藏上,不去研究,怎麼知道他所講的是合法不合法?那麼要依甚麼標準去了解?那就要第二條:「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就是講得徹底。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佛必須契合各種不同的根機,所以在佛經裡有真實語、有方便語,真實話就是了義經,方便語就是不了義經。佛有五乘說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甚至法華經裡還講一乘法。要學做人,跟人乘學。要證阿羅漢果,得依照聲聞乘做。如果要成佛,必得跟菩薩乘、一佛乘來做。各自都是法,都是可信的,但是要去解,要知道有了義、有不了義,有真實、有方便,在比較之下,就得依照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第三是行:要實地去修行,修行又拿什麼做標準呢?第三條:「依義不依語」。佛經是佛金口所說,記載下來是文字。言語文字只是一種工具,主要在表達佛的意思,但工具有一定的範圍,譬如說火不是火,若講火,火就是那個真火,眼前這張紙就燒起來了,可見說火不是火。所以言語文字有一定的限度,最重要藉言語文字表達內在的義理,所以不論要解、要行,必得根據義理,不能根據文字。
   比如雪公晚年,有一位住在美國的大佛學家,提出了一個問題,來為難雪公。他查遍了三藏的經典,就查不到淨土宗祖師所講的「帶業往生」四個字。現在電子佛典也很方便,把「帶業往生」四個字打進去,看三藏經典裡頭有沒有?確實沒有!「帶業往生」四個字連在一起講,查遍經藏都查不到,所以他說祖師講錯了,應該要「消業往生」才對。雪公怎麼答覆他呢?雪公不予理會,因為四依法裡面,要「依義不依語」,他是個大佛學家,查遍三藏經典說沒有「帶業往生」,所以「帶業往生」不對,這完全是「依語不依義」啊!你說雪公怎麼樣回他呢?他就是大外行,怎麼跟他說話?
   但是雪公在我們的道場裡面,他就把「帶業往生」,為什麼祖師提出這個「帶業往生」義理的所以然,根據經教義理找出來,在淨土三經處處都有。請問不必斷惑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麼這些人是怎麼去的?他的惑業都沒有斷,那不是帶業嗎?所以要解、要行,必得「依義不依語」。
  
   最後第四講到證:修行要有所證,所謂證果、證到一心不亂,這也有一個標準,叫做「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識是虛妄分別,必得依靠智慧去證。修行念佛,念佛念到都沒有分別,念到一心不亂時,那就是智慧,這個智慧就跟真理扣上了,所謂「智理冥合」。所以古德常說,修證的事情,唯證乃知,只有證到了才知道,一有分別就錯了,因為真理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禪宗祖師說,參禪開口便錯,一開口就表示有虚妄分別,就錯了。因為修證是要「依智不依識」的。
   學佛要依「信解行證」四個步驟,而如何信解行證,則必須依照法四依四條標準,才可建立正知正見。像這樣不論是學佛修行,或是想了解世間、眼前的事情,我們都可以用佛法來做比較深入徹底的理解。
   今天簡單貢獻這一點個人的淺見,請大家多多指教,最後祝福大家身心安樂、光壽無量,阿彌陀佛!
  

 
極樂歌 ......吳思飛   Top

  
  一草一木,盡是最佳教具;一味一香,咸作無上教材。見色聞聲,全入圓頓止觀;跨步彈指,莫非福慧淨業。遊戲娛樂之際,不廢定慧真修;飯食經行之頃,頓獲四悉實益。身既無病無老死,心亦無憂無煩惱;在快樂安穩中,完成信解行證;於神速莫測間,圓滿菩提大道。
  噫嘻!阿彌陀佛之善巧方便,慈悲攝化,誠乃法界第一,十方三世無有能及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