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72期

主任室主任的話

董事長簡金武龍舒淨土文講記摘要(續四)

法務組佛學問答選集之二

創辦人朱斐自題

專員 謝永芳 參訪天臺山之旅

編輯部本家創辦人黃雪銀師姑往生訊息

台中蓮社 張式銘社長蓮友側寫─王賽金居士

許文彬質衡詩稿選錄

劉依薰護理長長照組簡訊

法務組長郭宗旻紀偉豪小朋友往生紀實影片觀後感

護理師 宋純燕菩提人,愛之家

住民洪春娘 趙秀琴菩提仁愛之家秋季出遊手扎

社工組創新服務-住民泡湯新體驗

主任的話 ......主任室   Top

  新春新希望,新的一年開始,所有菩提家眷們,讓我們一起為長輩生活照護而努力。
  本年度,主任及主管們全部都參與生活體驗營,計畫導入有尊嚴的照護方式。讓長者,學習自立生活照顧,我們用雙手、笑容,以及體諒同理的用心,協助長者,推開苦難,遠離陰霾,鼓勵他們增添活力,照顧並安慰家屬,讓長者預防廢用症候群,把本有功能開發出來。以往由於多數長者及家屬認為,因進住繳費,因此事事要求工作同仁來做,導致長者肌力下降。所以我們今年定位為:「自立支援照護年」,利用長輩們雖年老,但是還有的殘存能力,努力做到:機能活化,細胞活化,意識活化。照顧者減少約束,減少包尿布,增加下床時間,讓長者可走、可吃、可動,增加自我照護能力,以期尊嚴地在佛化菩提家中自然往生。果能如此,生前活得有尊嚴,臨終往生很自在,
  彌陀祐我仁家所有家眷安康和樂。
  

 
龍舒淨土文講記摘要(續四) ......董事長簡金武   Top

  修持法門十二
  「發救度眾生心。發至誠心。發堅固心。發深心。加以禮拜念佛。如此則現世蒙佛加祐。身後必上品上生。救度眾生心者。願生淨土。見佛得道後。救度苦海眾生。非獨度其身也。至誠心者。至誠歸向。無苟且也。堅固心者。堅固修進。更不退轉也。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淨土。如探海底珠也。三世諸佛。與法界眾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方法門路為何?這個入門的方法,在佛門當中,常常聽到的一句術語叫「發心」。《六十華嚴》第八卷《梵行品》上面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又《瑜伽師地論‧發心品》廣說菩薩最初發心。在佛門中,或讚某人,說他「非常發心」,或勸人學佛修行,則說:「你要發心」,或「你要發大心」。「發心」兩個字變成口頭語,但是到底「發心」的意義是什麽?應該要發什麽心?一般學佛的人則未必能知道。今天的內容即專講「發心」。
  
  何謂「發心」?「發」是「發動」的意思,「心」不是指肉團心,那個在胸腔當中,大小如拳頭,略如圓錐形,如倒掛蓮花的紅色肌肉器官,不是指這個心。那麽菩提心是指什麽心呢?佛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三卷,《報恩品》記載:佛說:「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賴耶全名叫「阿賴耶」,是有情眾生「根本的心識」。「菩提心」即是指一切眾生本來含藏在他自己的「阿賴耶識」之中的「菩提種子」,所生起的現行法叫「菩提心」。我們每一個人雖然都有菩提種,含藏在八識田中,但未必人人本有的菩提種都能起現行,大多數人的菩提種,都是多生多劫以來都長眠潛伏著,從未起現行,所以現在還是眾生。
  
  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的省庵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著有「勸發菩提心文」。我們如果想「發菩提心」,必須多多研究這本「勸發菩提心文」。因此「發心」很重要啊。
  
  八十卷《華嚴經》的第十九卷《夜摩宮中偈讚品》:「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意是說,世間萬事萬物,不論善事惡事,其成就的原動力,都在「心」這一個字上面。
  
  舉例來說,我們菩提醫院也是「心」造成的。五十年前,雪公老恩師以及一群蓮友大德,為了給貧困的人施診施藥,又為了給病苦的人精神安慰,以及為病人消災解厄,而有祈禱法會。又為讓重病患者臨命終時,一心念佛,往生西方,而有助念往生的善舉。如果沒有雪公及海內外蓮友大德們的發心,菩提醫院、菩提仁愛之家都不得成就,所以心之為用大矣哉。
  
  《無量壽經》下卷講三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論上輩、中輩、下輩往生,通通要發上求下化的菩提心。
  
  又我們平素常常講到成佛修行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算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呢?曰:「信滿入住」,從菩薩階位的十信位修滿,登上十住位的初住叫發心住,發堅固的菩提心。才開始算成佛三大阿僧祇劫,可見發心太重要了。
  
  今天修持法門十二的第一段,「標列」四心,即標示列出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方法,要發四種心。第一、發救度眾生心,第二、發至誠心,第三、發堅固心,第四、發深心。若能發這四種心,再來用功修行,則效果甚大。何以知之?
  
  文中「加以禮拜,念佛。」發以上這四種心,再加上平常的禮佛念佛,其結果如何?「如此則現世蒙佛加祐,身後必上品上生」,這麽一來,則不必等到將來才獲得利益。當前,即可得到佛菩薩的加被保祐,即消災免難,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的感應。這是「華報」。將來呢?「身後必上品上生」,這一期生命,過去之後,必定往生西方「上品上生」。可見「發四心」的重要性,即是發菩提心。
  
  第二段「釋名」。說明之前,先看佛門當中一則很有名的公案:「阿羅漢比丘與小沙彌」。出自《雜譬喻經》第一卷。顯示菩提心的殊勝。
  
  過去在印度雀離寺,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他有一天帶著弟子,一位年輕的小沙彌,一起到城裡辦事。阿羅漢比丘的衣鉢太重,所以叫小沙彌背著,跟著後面。
  
  小沙彌一邊走一邊這麼想:「人生在世間,實在太苦了,若想不受苦,應當怎麼修行呢?」
  
  小沙彌繼續這麼想:「釋迦佛常常讚歎修菩薩道,最為殊勝!所以我應當依照佛所說的教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廣度一切眾生。」
  
  小沙彌才剛剛生起這樣的念頭,他的師父,阿羅漢比丘,有他心通,能知道他人心裡想什麼,於是就對小沙彌說:「讓我來背衣鉢吧,你走前面。」
  
  小沙彌就遵照師父的話,把衣鉢交給師父,並且走在師父的前面。
  
  在行進間,小沙彌又起了一個念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甚難噢,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薩行。難行也要能行,難忍也要能忍,難捨也要能捨。若眾生求「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得給他頭。若眾生求「眼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要給他眼睛,我實在是辦不到。還不如證阿羅漢果,做個自了漢,遠離世間,很快就可以了脫生死大苦,還是了生死要緊。」
  
  小沙彌念頭一起,他的師父阿羅漢比丘,立刻知道小沙彌退失菩提心,就對他說:「小沙彌,這個衣鉢給你背,你走後面。」
  
  小沙彌在後面走著走著,又起一個念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雖然很困難,頭目腦髓,都要布施,很不簡單。但是釋迦佛並未說:『初發菩提心,就要這麼做。』釋迦佛衹是教我們要隨分隨力,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等到你證得『不退轉菩薩』,你就可以隨心所欲,去行菩薩道,拿身命布施了,現在你還是個凡夫,頭目腦隨等正報的內財布施,辦不到沒關係,你可以先從金銀財寶田園房舍等外財一點一滴做起啊。」小沙彌想到這裡,覺得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其實也沒什麼困難,我還是可以辦到的。
  
  小沙彌才剛剛升起這樣的念頭,他的師父阿羅漢比丘,立刻回過頭來,對他說:「小沙彌,我來背衣鉢,你走前面。」
  
  像這樣反反復復,小沙彌忽前忽後,來來回回,一共三次。小沙彌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師父一下子自己背衣鉢,走在我後面,一下子又叫我背衣鉢,走在我前面呢?等到休息時,小沙彌就雙手合掌,請求師父開示,其中的緣由。
  
  師父說:「小沙彌啊,當你發菩提心,想行菩薩道,你當下即是菩薩。菩薩自利利他的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阿羅漢自利的功德,所以理當由我來背衣鉢,並且走在你的後面。但是你也退失菩提心三次,當你退失菩提心時,當然就是小沙彌要為師父背衣鉢囉!這即是為什麼我又讓你背衣鉢,走在後面的原因了。
  
  《梁皇懺》發菩提心章云:「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子。」學佛修行,若不發無上的菩提心,就好像種田的人,不散布種子在土壤中,怎麼能成就無上的佛道呢?
  
  《華嚴經感應傳》卷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悉與三世諸佛如來等,譬如眾流,一滴之水,纔入海中,即名海水。」由此可知,發菩提心的功德甚大。以上第一段「標列」四心說完。
  
  第二段「釋名」四心,一、救度眾生心。二、至誠心。三、堅固心。四、深心。本文「救度眾生心者」,發起救度眾生心啊,是怎麼發起呢?
  
  「願生淨土」,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叫你現在馬上就去度眾生。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毫無度眾生的能力,怎麼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在救度眾生呢!」
  
  《楞嚴經》第六卷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自己尚未得度生死,首先發起以度眾生為先,這是因人(因位,尚未達到佛果的修行人),菩薩所發菩提心,以度人為先。
  若是自覺、覺他圓滿的佛陀,是果人(果地上的人),他具備萬種功德,則能普遍覺悟法界眾生,佛以救度眾生,應化世間為根本。
  
  總之,這裡的「救度眾生心」是指我們先求往生,後乘願再來救度眾生,所以下一句「願生淨土,見佛得道後,救度苦海中眾生。」「非獨度其身也。」
  

 
佛學問答選集之二 ...... 法務組   Top

  
  【問】:造善惡業,得決定果,果如不能轉移,如何人死念佛,念經為他超度,能轉業往生呢?(姚慧芳)
  
  【答】:業因如堅冰,佛號經聲如炎日,冰遇日射,總要融解幾分,惡因由經佛功德之力,可以減其成分,故應結重果者,得以減輕,若說生前自己不修,死後憑人超度,便生西方,恐不如是容易。
  
  
  【問】:娑婆世界,有國境及十法界,極樂亦如此否?(呂正涼)
  
  【答】:極樂平等自由,世界大同。只有彌陀宣教,並無分疆立政。法界只有四聖並無六凡。雖有人天之名,為順餘方故。
  
  
  【問】:我們凡夫三毒深重,念佛能得生西,這樣容易,佛陀何須說以外許多法門呢?(智榮)
  
  【答】:飲食口味,各有不同。酸甜苦辣鹹淡,必須具備。因一味不能合眾口,自知度生只用一法,亦不能普契眾機也。
  
  
  【問】: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都是等覺,十方世界,本來可以任運往生。為什麼都願往生極樂?(賴棟梁)
  
  【答】:為體世尊法演淨土徹底悲心,特示楷範,藉勸讚故。
  
  
  【問】:念佛須萬緣放下,未知心中之願,可以放下不?(賴棟梁)
  
  【答】:念佛萬緣放下,是摒除一切,專注一境,念佛如法者,聲聲皆是信願行之結晶,猶如火暖光三者而不可分。茲欲將願放下,等諸取火而不欲有光。若果單提念佛,不取信願,便同禪家照顧話頭,已非淨家通法矣。
  
  
  【問】:誦經念佛行善,確信有無量功德,可能消災解厄,可是大阿羅漢目犍連,何以不能避其不測之災?(簡國垣)
  
  【答】:災厄是苦報,先必有其業因;消解略分滅盡轉輕制伏三種。偈云:「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是謂業盡情空,覓心尚不可得,何有於罪,此屬第一種。金剛云「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此屬第二種。誦經念佛行善,心力俱猛,能使識田種子不起現行;如法華經普門品之稱聖號臨時免難,觀經之十念往生,均屬第三種。目連尊者被害之後,曾至舍利弗尊者處,自稱夙業甚重。觀此知尊者所遭,是屬於第二種之轉輕,惟尊者果已圓滿,徹知宿命,甘心受之,借此了一段公案耳。
  
  
  【問】:有人說:假使我們統統往生西方,這娑婆世界,豈不是要沒有人了嗎?(一讀者)
  
  【答】:無量世界眾生的神識,由業力牽引,互相來往,此去彼來,何能無人,縱使無人,亦無甚可惜之處。譬如監獄裏囚人,全部被赦,而被赦之囚人,能不能躊躇不去,反自憂曰:我輩若全赦出,豈不空了監獄?
  
  
  【問】:念佛可以往生,若心還常起三毒者,亦可往生否?(張慶祝)
  
  【答】:三毒即是惑業,淨土法門,原能帶業往生,以惑雖未斷,時得念佛之力抑制,使之不起現行(不可引以石壓草語誤會),而令念佛之種子成熟,即得往生。但未斷之惑,不可加增上緣助起現行,若起現行,便為往生障礙。
  
  
  

 
自題 ......創辦人朱斐   Top

  隨業流轉到人間,偶自命名喚朱斐,
  執此虛名為自我,我被朱斐縛一生。
  聞讚朱斐心歡喜,聞謗朱斐怒氣生,
  朱斐本來不是我,我又何曾是朱斐。
  為它廣造生死業,輪迴六道受苦難,
  若悟虛名原非我,此身亦是從緣生。
  此朱斐與彼朱斐,從本以來不相干,
  一息不來三寸斷,更從何處覓朱斐,
  若能透出此迷障,便可端坐紫金蓮。
  
  佛曆2550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節慚愧學人書。
  

 
參訪天臺山之旅 ...... 專員 謝永芳   Top

  
  遊覽車飛快走在寧波往臺州的高速公路上,雖是秋季,路旁仍是一片翠綠,穿插著點點金黃,一部分是楓葉,一部分是槭樹,已經有淡淡秋意,到了天臺縣城,有農村和都市交織的自然混合氣息,晚上宿在天臺山大酒店,清晨先前往石樑鎮,石樑鎮因有自然形成的石橋而著名,有上中下三座方廣寺,也是五百羅漢住錫的地方之一,是佛教聖地。
  
  先經過濟公故居,一大片的庭院式住宅區及紀念館,李氏家族長年居此,出了一位舉世皆知的羅漢,想必李氏族人與有榮焉,濟公(1130-1209)出生於天臺,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李家世代信佛,濟公出生後,天臺山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李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了深緣。西域志載:「天臺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跡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裡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石樑橋,天然花崗岩所成,鬼斧神工,橋底下的石樑飛瀑,人稱天下第一奇觀。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三次造訪天臺,還曾走過石樑橋,現在一看,真令人心驚膽跳,飛瀑就在腳下,有四十公尺高,飛奔而下,看到腳底發軟。旁邊有古方廣寺,古色古香,相傳是五百羅漢駐錫的道場之一,自古留下很多趣事,在附近若碰到羅漢化身的長者、居士、乞丐、老婆婆,與君一席話,回過頭來,下山可能已經三、五年了,也說不定。
  
  中午用過午齋,接著車子轉往華頂講寺,華頂脈主峰,海拔一千零九十八公尺。從峰頂鳥瞰群山,重重山巒好像蓮花一般,此峰正處在花心之頂,古時「花」通「華」,故名華頂。根據導遊說法是因為天臺宗是屬於教理宗派,所以寺院都稱講寺,比較特別。在華頂山上,參禮「華頂講寺」,寺院清幽,夏天涼爽,晚上睡覺要蓋被子,冬天會下雪,修行很辛苦,隨行一位學員,講過以前一位蓮社老師,帶隊參訪講寺,與法師對話後,很感慨的說:「法師們研究教理,刻苦用功,物質條件很差,冬天冰天雪地,但心靈卻很充實,對智者大師的遺教,已經在研討天臺三大部之一摩訶止觀,我們還在研究教觀綱宗初級班,要努力,要發心哪!」在寺院周圍,楓葉很紅,紅到令人陶醉,是遊客取景之處,在華頂寺往山上走,附近有隋朝智者大師拜楞嚴經臺,相傳希望楞嚴經早日來中國,有一個石臺,稱拜經臺,屬於軍事管制區,無緣看到,智者大師,(538年—597年)字德安,法名智顗,法號智者,曾居於天臺山國清寺,後世尊崇他為天臺宗四祖,創立天臺宗,是在天臺山,在浙江南邊天臺縣,據說繞一圏有八百華里。山有九峰,中間華頂,最爲高大,周圍八峰圍繞,此山四面如一,東、西、南、北觀之相同,從空中鳥瞰,像朵蓮花。智者大師居此,故云天臺智者大師。師法名智顗,師修止觀、如來禪,隋煬帝未登位前,作晉王時,請智者大師授菩薩戒,晉王楊廣受戒後,大師說:「大王善能修學佛法,就取名總持吧!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故名爲總持。」而晉王尊重大師,謂:「大師具大智慧,爲一代大德,應稱智者。」從此,便尊稱智顗爲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提出析空觀、體空觀、次第三觀、一心三觀學說,約藏、通、別、圓四教,每句文義都有深淺,深講是圓教,淺說爲藏教。最後皆會歸自心,便是約觀心,所以,天臺家講經,無論那段經文,都會歸自己本心上用功。摩訶止觀講止觀修法,三止三觀、一心三觀,空、假、中三觀,顯眞、俗、中三諦之理,屬圓頓止觀;智者大師說法圓融,有東土小釋迦之稱號,根據梵僧說法,智者大師三觀之說與楞嚴經教理頗為相似,經過一百多年後,楞嚴經在唐朝時,才出現於中國,智者大師當時已經看不到了!
  
  接著車子前往智者大師說法處,一下車,遠遠望去,秋光瑟瑟,幾點楓葉有黃有紅,點綴其間,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導遊說前方不遠對面山,有一片田園景象,就是智者大師修行地修禪寺遺址,以前旁有智者大師放生池,現在都看不到了,大陸寺方正興建恢復中,希望不久的將來,能恢復舊觀;走過田間小路,有一戶農家,老夫老妻,守著田園,種植蔬菜蘿蔔,生活刻苦,但也閒適,說法處有一塊巨石,智者大師與弟子在此研究教理,有一天,他正在講解淨名經時,突然一陣大風吹來,將經頁吹向山谷去,大師與弟子們往山谷找去,發現此地群峰環抱,又有幽溪,適合修行,就與弟子們建立幽溪道場高明講寺,我們在智者大師說法處巨石前,大家念佛禪坐,緬懷古風。
  
  後來走在斑瀾古道,智者大師及很多高僧走過的古道,古道已有千年,千年行走後,仍堅固牢靠,石頭長青苔,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必須隨時注意腳下,修行也一樣呀,必須隨時觀照「達妄本空,知真本有」;「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經過千年歲月痕跡,石路依舊,哲人已遠,往下走一段路,就看到三座衣冠塚,中間是智者大師大弟子天臺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561--632),字法雲,智者大師親自寫的著作不多,大多由弟子章安尊者筆記,章安尊者之於智者大師,就如阿難尊者之於世尊一般,著有天臺三大部,即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右邊是荊溪湛然大師(西元711—782年)唐天台宗第九祖的肉身碑,湛然大師,對天臺三大部都作了註解,並加以發揮,特別是使圓融三諦之說更深刻化。一般講「空」偏重於遮,講「假」偏重於照,「中」則遮照俱有,湛然大師認為,三諦不但相即,而且有雙遮雙照的統一意義;左邊是幽溪傳燈大師,天臺宗三十祖無盡幽溪傳燈大師(1554—1628),是明代中興天臺宗的祖師,他所撰淨土生無生論,融會天臺宗三觀之旨,闡揚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則以天臺圓教中道第一義諦來闡釋淨土教理;一行人在三位祖師墓碑前三頂禮致敬,其實自智者大師以降,很多天臺宗祖師大德,都是教崇天臺,行在彌陀,值得佛弟子學習。
  
  接著走到智者塔院,又稱塔頭寺、真覺寺,位於浙江天臺縣金地嶺。該寺為智者大師初修居所,始建於隋開皇十七年(597年)。院內供奉一座石制智者大師肉身塔,塔雕精緻,有智者大師塑像。院內有唐元和六年(811年)翰林學士梁肅撰、臺州刺史徐放書的「智者大師修禪道場碑」。四周都是百年以上的柏樹,當我們進入塔院時,看到塔院十分莊嚴,是一座四合院的建築,有天王殿和大殿,另外還有兩個廂房及迴廊,智者大師曾經埋骨於此石塔下,緬懷祖師,心中有無限尊崇與感激,能接觸淨土法門,又能研究天臺圓教,此生無憾,值得我們來禮拜致敬。我們在塔前拜了三拜,有一位年輕的法師,帶領我們禮拜,繞塔,念佛,迴向。他說很歡迎來自臺灣的佛弟子,回來祖師塔院禮拜,他很歡迎臺灣人,素質高嘛!又說現在這邊修行以持名念佛為主,念佛才能帶業往生,普通法們辦不到,大家聽了很感動。
  車子從金地嶺下山,經過山洞,通往高明講寺,明神宗萬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幽溪傳燈大師在此駐山,重興殿宇僧房,立幽溪講堂,復興天臺宗。山門及大雄寶殿,係康有為題額。高明講寺四周古蹟眾多。寺東南清涼橋旁,有明玉禪師筆冢。智者大師題崖的「幽溪」兩字亦可見到。幽溪之水清澈,池中有魚游來游去,也是古時放生的場所,高明講寺與國清講寺並列為天臺山弘揚天臺教觀的兩大重鎮。
  
  第二天早上,從飯店出發,前往國清講寺,國清講寺占地很大,被視為天臺宗祖庭,高僧智顗(智者大師)公元575年,即陳宣宗太建七年,帶著慧辯等二十餘名僧人來到天臺山。在修禪寺坐禪修行約十年後,在陳後主的懇請下,下山到金陵講經說法。後在隋開皇十五年(595年)回到天臺山,但此時的修禪寺已荒廢許久了。智顗決意要在天臺山準備另建佛剎國清寺,國清寺之名據說是有老僧謂智者曰:「三國(指北周、北齊、陳)成一,有大勢力人能為此寺。寺若成,國即清,當呼為國清寺」,這位大勢力者即隋煬帝,但心願還沒有實現,他就圓寂了,其弟子章安灌頂秉承智顗遺願,在開皇十八年(598年)開始建寺。寺成後,初名天臺山寺,後在大業元年正式更名為「國清寺」。隋皇楊廣賜匾額。章安灌頂為國清寺第一任住持。繼承了由智顗開創的天臺宗,並繼續發揚光大。
  
  國清寺歷代高僧倍出,知名的除了灌頂外,還有一行、寒山、拾得、豐干禪師等。國清寺坐北朝南,總面積約為七萬三千平方公尺,目前尚存清代重建的殿宇十四座,由數十個大小不同、風格各異的院落和建築組成。國清寺右殿庭前,有一棵隋梅,有一千多年,相傳佛法興時,盛開梅花,結梅子,有緣人才能吃到,佛法衰弱時會枯死,文革時,幾乎枯萎,有當地人細心照顧,才保留一點元氣,現在是欣欣向榮的,從隋梅可以正對一千四百年隋塔,塔高五十九點三公尺,六面九級,空心,遠遠望去,有思古之幽,是隋煬帝所建。塔的西北坡下是高僧一行墓。此外,寺周圍還有為為紀念唐寺僧寒山、拾得而建的寒拾亭,為紀念唐高僧豐干而建的豐干橋。寒山、拾得,留下很多醒世禪詩,相傳是文殊與普賢菩薩化身,豐干禪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宋濟公禪師也在國清寺出家,可說是佛菩薩與羅漢示現之處,佛法興盛,處於世外桃源環境中的國清寺,在今天依然以環境清幽,修行環境清雅,吸引著佛弟子、遊客前來朝聖。
  
  華頂講寺、智者塔院、高明講寺、國清講寺都和智者大師有關,智者大師對天臺教義的融會貫通,創立五時八教,暢佛本懷,成為漢傳佛教的命脈基石,其弟子又能教依天臺,行在彌陀,圓頓止觀,導歸極樂,是吾人學習的榜樣,能見塔、拜祖師,三生有幸,拜完佛菩薩和五百羅漢後,一行人就坐車往雁蕩山去了。
  
  

 
本家創辦人黃雪銀師姑往生訊息 ......編輯部   Top

  與李雪廬、朱斐老居士同是本家創辦人的黃雪銀師姑,在8月4日上午8點半左右自然往生了,享年96歲。
  回顧本家歷史,菩提醫院營運初期,是以師姑在台中路住宅為試辦場地,而後才於現址購地興建。且當時捐資現址購地者,以師姑樂捐60坪為最多。
  在菩提樹雜誌裡,師姑名字經常出現在醫藥器材費用的捐贈名單當中,可說全力襄助,義無反顧,為創辦人之一,當之無愧。
  家屬說:師姑這兩年,乃至往生前幾天,都是頭腦清楚,未有失智或顛倒現象。往生後,家屬自己助念八小時。
  諸多蓮友得悉師姑往生訊息,莫不讚嘆善終,有緣者並隨即恭請各結夏安居道場,回向師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友社區明園八樓佛堂自獲訊即日晚課開始,回向至滿七。
  本家簡董事長也請台中蓮社於週三晚上講經回向。徐醒民老師則於早晚作功課,回向師姑往生西方淨土,蓮品高增。
  
  
  附註:朱斐老居士文章《炳公老師與我》:
  二十一、臺灣第一個佛教醫院
  為發揚佛陀濟世利人精神,本刊試創佛教醫院,擬先設立一小型佛教醫院,命名為「佛教菩提醫院」,五十一年底組織了一董事會,除創辦人李炳南、朱斐、黃雪銀三人為當然董事外,加聘于凌波、林看治、林進蘭、張慶祝、呂正涼、林慧蘩、池慧霖、周慧德、李繡鶯、鄧明香等居士為董事。並推舉林看治為常務董事兼董事長,朱斐、黃雪銀為常務董事。試辦期間二年,聘于凌波醫師為院長,暫時租用臺中市臺中路二十六號黃常董雪銀之住宅為院址,試辦倘有成效,再另覓地籌建院址。此一小型佛教菩提醫院於五十二年四月五日開幕。一般貧民及佛門四眾生活困難者均予以施診,醫藥費全免,臺中蓮友或本刊讀者均可享受八折優待。
  
  
  (照片文字:民國歲次戊戌夏曆三月九日歡送慧真師妹赴日留學紀念。師姑法名慧真,前排右第二位。)
  

 
蓮友側寫─王賽金居士 ......台中蓮社 張式銘社長   Top

  
  
  后里佈教所創辦人兼所長–王賽金師姑,民國十七年八月六日出生於苑裡鎮山腳社苓鄉下的農村,家境清寒,有四個妹妹兩個弟弟,當時排行老大的她幫忙父母照顧弟妹之餘,也會指揮、分配弟妹做家務,把全家內外的工作做得井然有序,一絲不苟,師姑領導能力與積極負責的態度,促成日後和師伯共同設立佈教所,並且辦得有聲有色。
  經媒妁之言,師姑廿歲時和當時在鄉公所任職的師伯結婚,婚後孩子一個接一個出世,師伯微薄薪水難以支撐全家開銷,所以伉儷經營種種副業,如種香菇、養蛋雞賣雞蛋、養乳牛…等,師姑發揮大姊頭、賢內助的性格,積極勤奮,認真幫忙師伯,使家庭經濟改善許多。
  在師姑長子基圃兄的記憶裏,他讀小學時母經就已經吃素了,迄今已有五、六十年歷史,每天清晨和黃昏,師姑早、晚課燒香禮佛時,佛桌邊放置一部留聲機,一定正反兩面播放「阿彌陀佛」做為一天的功課,數十年如一日,從未懈怠或退轉。
  四十多年前,一位經營傢俱店的阿筆師引介師姑認識林進蘭老師姑,老師姑很熱心指導學習梵唄,並且做通俗演講,於是師姑集合親戚朋友成立后里佈教所,方便共修。
  爾後師姑將佈教所成員分組,成立助念團,在沒有任何報酬下,無論是三更半夜,寒流來襲時,或是刮風下雨及烈日下,都無怨無悔熱心為鄉親及蓮友助念,師姑總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民國七十四年至八十年,師姑更在自宅舉辦國學啟蒙班,啟請年輕有為的謝永芳老師當導師。陳文卿老師為輔導老師,兩位老師全週日、夜長駐於此,再請蔡秀娟、高碧貴、羅碧柔…等師長去支援教學,教導鄉親子弟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及研習書法,因此榮獲后里鄉公所及台中縣政府頒獎致謝。
  師姑在自宅舉辦啟蒙班活動,包括暑假連續一週的密集教學,和每個月一個週末晚上的講課;另外每月有一晚啟請林美津老師去講授佛法,護持蓮社與弘揚佛法不遺餘力,堪稱楷模。
  四十多年來,每逢蓮社舉辦冬令救濟,師姑總是率先響應,號召佈教所蓮友四處募捐,每年約募得四十多萬元的款項;蓮社春秋二季祭祖師姑都帶領蓮友來共襄盛舉,恭誦地藏經,對雪公老恩師和蓮社永遠忠心耿耿,盡心盡力護持。
  師姑廿多年前罹患肝腫瘤,這些年來多次復發,經過多次住院的栓塞與化療,承蒙佛菩薩庇佑,一直控制得穩定。然而老邁的身軀及疾病的痛苦,並沒有讓師姑懷憂喪志,反而激發出更堅定、虔誠的信仰。每天勇猛精進地念佛、拜佛與誦經,並且鼓勵蓮友們認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師姑往生前數天,依然惦念著幫忙蓮社冬令救濟募款;往生前一晚,送給孫子輩及外勞紅包,說是過年的壓歲錢,對方回答還有兩個多月才過年太早發送,師姑淡淡地說:「活不到那時候了。」頗有預知時至之感。走筆至此,彷彿看見溫文儒雅,笑容可掬的師姑,耳際又出現師姑最常勉勵人的話語:「人生很苦,要趕緊修,好好念佛喔!」
  
  附記:王賽金居士帶領的后里佈教所,長年護持本家法會及各項慶典活動;歷年的冬令救濟,除台中蓮社之外,也協助本家勸募不少善款。其夫婿張耀昌先生及長子張基圃先生兩人,先後擔任本家多屆董事,貢獻良多。一門仁厚,不及稱述。
  

 
質衡詩稿選錄 ......許文彬   Top

  登太虛紀念館(館臨故居,先妣生前禮佛處,旁有聖蓮室,為往生者助念)
  
  極目青山倦鳥飛,鐘聲隱隱送斜暉。清溪似咽前朝事,春柳依依人未歸。
  
  先妣入夢
  入夢般殷喚乳名,覺來悲泣不成聲。空留反哺慈烏恨,一讀琴義無限情。
  (民國六十二年七月,余預官役退伍,返鄉一週後,慈母見背。)
  
  感父恩
  捕蛙箍桶奈何天,丑唱難彈弄管絃。胃疾腿傷喪偶痛,鹿津回首淚漣漣。
  父親過房給許泉伯公,為貼補家用,雨後夜晚,余常隨家父電青蛙。
  
  生死關二首
  息心淨念養屯蒙,四大調和萬慮空。生死關頭城欲破,轉危為安造化功。
  坦然一笑向青天,念念洪名窮益堅。枯木逢春天地化,楊枝淨水潤心田。
  
  手術後,尚稱順利,連續作24次化療,最後檢查報告令人跌到谷底,癌指數偏高,肝硬化、腎臟受傷、肺支氣管炎、淋巴腺遭受感染,不久,出現腹水,肚子漲大如冬瓜,壓迫胸腔、膀胱,起初平均三天抽一次腹水,經過十次,後來肝昏迷,內人送往菩提醫院,瀕臨死亡,經徐秀寶醫師急救,終於從鬼門關搶救回來,七天後出院。之後,轉診台中榮總、中國醫藥學院、徹底作一次總檢查,醫生結論,腹部有腫瘤,開刀有高度危險,建議我要坦然面對,放下一切,把握黃金時間,高高興興地活著。
  
  生病期間,承蒙台中佛教蓮社導師醒公(徐醒民恩師)及勵德學社簡金武老師及諸位社友,蒞臨寒舍探視,尤其是吳希仁引用雪公(李炳南先生)探望朱鏡宙老居士醍醐灌頂的開示:
  
  不要怕死,怕死也要死,不怕死,一切交給佛菩薩,陽壽盡,一念洪名往生極樂,命不該絕,另有一番造化。
  
  許文彬(質衡)經歷簡介1951.2.5.—2016.12.11
  祖籍彰化縣鹿港鎮景福巷,生於1951年2月5日,歿於2016年12月11日。
  1971年畢業於臺中師專。曾任中師大漢國樂團長、勵德佛學社長(1969年)。
  早年親近上懺下雲法師、李炳南(雪廬)教授,長齋40年,日食二餐20餘年。
  1976年中醫師檢定及格〔中醫檢字第0237號〕、專長針灸、推拿、養生草藥等。
  1989年畢業於中興大學中文系。
  2006年台中市大里區光榮國民中學教職退休(擔任教職35年)。
  2007年受聘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兼任專技副教授
  擔任(傳統詩文誦唱、臺灣詩學),勵德學社指導--(佛學禪詩、禪坐)。
  2011年罹患大腸癌,化學治療兩年。
  2014年病危,幸得菩提醫院徐秀寶院長急救,轉危為安。
  2016年腫瘤轉移,肝硬化,肺炎,病逝台中國軍總醫院。
  
  
  

 
長照組簡訊 ......劉依薰護理長   Top

  謹遵雪公恩師手訂本家四種誓願之一:協助長輩形壽盡時「助念往生」
  本家積極推動長輩於機構安寧,協助末期長輩能在本家熟悉的環境,由平時了解長輩習慣需求的同仁們照護,及本家法務組和社工組協助臨終關懷、往生助念。
  建議及協助末期長輩,看診中山附醫和台中醫院居家安寧醫師,申請「居家安寧」,由醫院專業之安寧團隊定期到本家診視,減少長輩往生前之身體不適,讓長輩在臨終階段能獲得更好的照護品質,能在本家尊嚴、安心的善終,「為長輩念佛,助生極樂!」。
  

 
紀偉豪小朋友往生紀實影片觀後感 ......法務組長郭宗旻   Top

  日前舍弟來訪,要宗旻觀看一段youtube影片,片名是紀偉豪小朋友往生紀實,片長不到二十分鐘,內容節錄了紀偉豪小朋友往生的經過,因事忙,粗略看了一遍,覺得萬法無常,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而為紀小朋友的不幸遭遇表示惋惜,也為其父母親人深表同情。
  
  因宗旻目前正從事相關工作,回家後詳細觀看了兩三遍,每次都感同身受,莫名的熱淚盈眶,深覺其往生因緣殊勝,可作為臨終關懷,助念教材之一助,故不揣淺陋,直敘感言如下:
  
  事件發生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念佛堂慈光安養院,時間是去年2015年1月15日,一位罹患白血症,經一年多的治療,醫藥罔效,雙眼失明的十四歲男孩紀偉豪小朋友,經其姑媽的介紹,父母決定放棄治療,送至此院,接受臨終關懷,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影片從第一天15日開始拍攝,紀小朋友病情惡化,肚子疼痛得厲害,吃不下東西,臉色蒼白痛苦,志工師姐安慰開導,來到這裡不要怕,一心隨大家念佛即可,經過一天大家一心念佛,其病情好轉,可吃點稀飯,臉色也變紅潤,面帶微笑,志工師姐問他有何願望,他回說:「沒什麼願望,只想在這裡不想走。」師姐勸他要發願到極樂世界,他回說:「去極樂世界,不就死了嗎?」並抱怨:「為何只有我生病,我念阿彌陀佛就是盼望眼睛快點好。我是為了病好,不是為了要去極樂世界,你們不要亂說,去極樂世界就死翹翹了,我才不要!」此時旁人安慰開導甚為要緊,一位師兄接著說:「你要用心念。」他調皮的回說:「對!對!我是用『心念』,不用『口念』,嘻嘻!」
  
  師兄開示說:「只要往生極樂世界,換個不壞身,就永遠年輕十八歲,沒有生老病死苦,多好!」他回說:「老爸、老媽、姑媽都很疼我,我才不去極樂世界呢!並且我念佛,他(佛)都不理我。」
  
  師兄說:「你才來兩天,念佛時間不到十小時,並以開玩笑的遊戲心情念,心不老實念,怎麼感應佛?你不老實念佛,怎對得起疼你的爸媽呢?他們為你誦經念佛,你不老實念佛,對得起他們嗎?你要拼命念佛,等你到了極樂世界,什麼都知道了!」在志工善巧開導下,紀小朋友終於明白了,唯有一心念佛,求生極樂才能報答父母的深恩。
  
  到了第五天(20日)晚上,雙眼失明的紀小朋友很高興地說:「我見到阿彌陀佛了!」在旁的師姐以不相信的口吻說:「你雙眼失明,怎能看見佛?」他回說:「真的,真的,真的看見佛,佛現在我的眼睛裡,全身金色的,坐在荷(蓮)花上面,水池的荷(蓮)花上。」小朋友他還坐起來表演給大家看,結跏趺坐,雙手合掌,並且也看見佛的接引像,說:「佛的胸口有一卍字(輪子)。」當場用手畫給大家看。此時,親友和志工們都嘖嘖稱奇,而為他歡喜。
  
  經此感應後,紀小朋友信願大增,念佛不輟,五官呈現紅潤,莊嚴倍常。志工師姊順勢開導:「阿彌陀佛是發大心,度眾生;你也要發大心,度眾生,知道嗎?」紀小朋友點點頭,於是隨著大眾一起念佛,即使病情日益嚴重,血流不止,其念佛仍然不間斷,志工師姐亦邊念佛,邊幫他擦血,並提醒他:「你不用怕,你念你的佛。」
  
  經過十幾天晝夜念佛不斷,終於2月3日凌晨,紀小朋友右脅而臥,注視佛像,在眾人的助念佛號聲中,安詳往生極樂世界。助念圓滿之後,其全身冷透,唯頂門猶溫,而且全身柔軟,令瞻仰者歡喜感歎。
  
  嗚呼!一位年僅十四歲,從來沒接觸佛法的陽光小朋友,竟然能在其壽命將終之時,經由姑媽的因緣,介紹進住專修淨土的安養院,而其父母更是難捨能捨,放棄醫療急救插管,等CPR的一切治療,全心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全身靠倒。且遇到了深諳臨終關懷技巧,熟稔助念流程的志工師兄姐們,在旁日夜守護著,隨時依臨終情況,病人的障礙,一一安慰開導,得以突破層層的難關,令其蒙佛接引,安詳往生。
  
  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綜觀紀小朋友生西紀實過程,如果不是宿世已於淨土法門培植多善根福德因緣,焉能於此世遇到這麼多的善知識(父、母,姑媽、安養院志工等)護持,而其本人又怎能念佛五天就感佛現其眼前,微笑安慰,增其信心,依教奉行,短短十幾天,於斷氣時,右脅而臥,面對佛像,成就了往生道業。
  
  付法藏經云:「善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緣。」經由紀小朋友臨終的這番示現,希望全世界的父母、子女、親友,乃至於從事長照工作者,都能以此為典範,各個都成為眾生的善知識!
  

 
菩提人,愛之家 ...... 護理師 宋純燕   Top

  
  猶如昨日發生,轉眼已過3年多;想當初歷經了場家庭風暴後當時對於人生及將來規劃曾徬徨無助,輾轉之間來到了菩提仁愛之家才知道原來還有一個這麼充滿家庭關愛人文特色的環境;使得原本在人生路途上以遍體麟傷的我重拾了對職場工作及自我期許的信心!
  這裡的每個長輩不會向醫院般的病患充滿了負面與現實、所擁有的都是笑容及如疼愛兒孫般對每位同仁的關心;大部分長輩的家屬也不會是如同醫院病患的親屬一樣偶有存疑與不諒解,存有的是對每位照護者的信任與感激;而這裡的工作同仁甚至是多數的主管也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親切貼心、不會像一班大醫療環境中的工作同事只為達成目的而幾乎冷漠對立,懷的就像是親友般熱絡及關切、使自己覺得工作生活中多了許多兄長姊妹般的陪伴。
  最重要的就是------本家的佛學素養等相關氛圍使的初為佛弟子的我更加堅定信念,在長輩的修課動作上讓我了解人生中的任何階段皆能念佛;在共修的精進過程中使我培養專注、在聞法等課程上幫我增添了許多淺顯易懂的常識及道理,不知不覺已奠定我的基礎及穩固茹素念佛等修持!
  儘管在這娑婆世界中機構可能也不免有不順遂或難以預料的無常變化會發生,此時如何面對起心動念?依舊是回到主題------利用菩提之人的心!及充滿慈悲關愛家人的同理心來面對,何人應諒?何事應做?何物應取?自然便給了我答案。我曾經在家庭風暴中跌得一蹶不起,好在因緣際會讓我來到菩提仁愛之家這個如大家庭般溫馨扶持,我爬起來了!同時也站上屬於自己合適的人生舞台......未來我也將持續以這些日子以來感應、際遇等精神繼續為這個家的長輩、家屬、及我的護理專業同步付出,工作上的成就、家屬的肯定及長輩們的信賴及是我滿載而歸的收穫!
  
  「您好,這裡是”菩提人,愛之家”!」
  

 
菩提仁愛之家秋季出遊手扎 ...... 住民洪春娘 趙秀琴   Top

  住民洪春娘
  
  11月3日那天早上我很早就起來刷牙、洗臉,然後吃早餐後換衣服、穿鞋子、背包包,這是我們仁愛之家每年都會帶阿公阿嬤出去名勝古蹟走走看看,這次去的地方是南部嘉義故宮博物院,那天大家都穿得漂亮衣服,還有阿公阿嬤他們行動不方便,所以必須坐輪椅去的人很多,有瑪瓈主任、彭組長、7樓班長、督導妙珍4位為我們服務真的很窩心,也很有愛心。
  我們坐著遊覽車,彭組長在車上說嘉義故宮博物院快到了,那天人很多,裡面建築物、地板都是大理石,那天看的有幾千年佛像、印度的織布,有些我記不起來,看完之後,彭組長帶我們去吃中飯,那是自助自己打理的每個仁都吃的很開心,吃完午飯後,又搭車到另外風景區(檜意森活村),這裡的日式房子都是檜木建築,大家一邊看風景,一手拿著冰棒吃,每一棟房子裡面改做生意、商店,可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很少,園內有蓮花池、各式各樣魚類都有,我也叫社工小姐替我拍照,真的很開心,最後我要謝謝幾位工作人員陪伴我們一天辛勞。
  
  
  
  趙秀琴
  
  嘿!朋友,您知道我們今年秋遊去哪裡嗎?
  告訴您:我們去了嘉義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您去過嗎?值得一去呦!
  首先映入眼簾地是佛陀形影,最尊貴的釋迦牟尼佛的光輝,深深地打動了我,是他深具智慧的告訴眾生:「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我們要自覺地修身養性,要切實地改毛病去脾氣,要做一個好徒兒,更要發揮「利他精神」,要以和為貴,要以慈悲為懷,要以身作則,幫助有需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以小事做起,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不過我也知道這些說說容易,做起來很難呦!朋友您說對吧!不過是知難而進呢?還是知難而退呢?要發揮自身的佛性就要加強自身的修行,我的理解修行是要修心、修性、提高悟性。行就是要有切身的行動、自覺的行動才好。朋友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得到的!
  當我看到「錦繡繽紛」部分時,對我們老祖宗的聰明智慧肅然起敬,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栽桑養蠶,用蠶絲製成華麗的織綿、妝花緞等絲綢,並設計製作出各種服裝並配上精緻的革絲和刺繡畫面等等推升至藝術境界,共同呈現了我中華蠶絲文化的內涵。
  現代無論戲曲藝術、電影、電視等以及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等,無論服飾、髮飾、裝飾等等皆有各朝代、各時期、各地區不同的朝代造型之美的傳承,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是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我們後人要好好的學習發揚光大。
  親愛的朋友,這些淺顯的認識有不妥之處望另賜教!謝謝!!
  
  
  
  
  

 
創新服務-住民泡湯新體驗 ......社工組   Top

  機構中的住民,平常接受的沐浴照顧,不外兩種類型,躺浴和坐浴,躺浴使用洗澡床,針對重度失能的住民;坐浴則使用洗澡椅,針對支撐能力尚佳的住民,這兩種方式,在機構已行之有年,但有時靜下心來想想,總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沐浴是住民在機構中經常性的活動,但在一成不變中,能否再有一些變化,讓長者的生活多一點色彩呢!
  機構擴建之初,主事者很有心,購買了好幾種沐浴設備,例如原木泡澡桶、原木蒸氣烤箱、日本製的行動泡澡車等等,但這類沐浴設備,對於普遍的照顧服務習慣來說,並不受青睞,或許是程序較為複雜,設備較為榔槺不便,在服務人員導向的照顧文化中,較不被重視。然而,受照顧者才是服務的核心,而照顧人員在例行的僵化工作中,施行受照顧者為考量的細緻沐浴服務,也未必更為辛苦,或許能為工作找出更多意義與樂趣也說不定。
  本著這樣的存心思維,機構從今年起,把泡澡蒸氣等設備重新體檢,予以維修復原,確保安全使用無虞後,開始試辦住民泡澡活動,經過幾次實戰下來,得到許多收穫,比如說,泡澡除可有效消除疲勞之外,另外搭配適當的消毒藥水,可使沐浴的清潔度有所提升,減少異味的累積,更者,對部分有皮膚痼疾困擾的住民來說,也頗有助益。而經照顧團隊評估身體狀況後,挑選十數位住民施以泡澡活動,反應都很好,甚至有「生命再造」的感動,這也讓工作人員有繼續施辦下去的動力,並有許多長者預約加入呢!另外,機構也重新思索沐浴清潔劑品的適用性,清潔劑品的種類很多,有化學的、天然的;有傳統古老又兼具時尚現代的,過去較少思考這一塊,藉由這次提升長者生活品質的動力,讓機構重新檢視這些劑品,實為一個額外的收穫。
  泡澡活動施行至今,各照顧單位的助浴室,都已陸續配置泡澡設備,供經評估後可使用的長者額外的沐浴選擇,並已逐漸形成制度!目前進一步規劃蒸氣烤箱室,也規劃把機構辛苦的員工納入為使用者,讓員工在工作之餘,可以適時的紓壓、紓解疲勞,蒸氣烤箱也開始讓部分長者試用中。
  凡此種種,皆希望本家的長者,在日復一日的機構生活中,能夠有不同的照顧體驗,並由此重新思索生命的形式,也希望服務人員在此過程中,重新定位照顧模式,開啟機構未來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