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65期

主任室開卷語-美麗的菩提仁愛之家

白衣叟念佛祈雨

董事長簡金武生命的本質----佛教的生死觀

吳聰龍居士臨終助念之指南 (節錄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

專員 謝永芳臨終關懷研習會感想

編輯部我眼裡的朱斐老人

開卷語-美麗的菩提仁愛之家 ......主任室   Top

  夜鷺又來了,已連續三年出現在本家,今年出現一對,對此我們充滿了歡喜,這真是個環境無污染的家園。夜鷺不僅來到本家,更在此築巢。從形單影隻到成雙成對,今年更增添喜事,誕生了三隻可愛的夜鷺寶寶,讓菩提仁愛之家充滿了生氣與喜悅。
  我們還有一大片綠意盎然、生氣勃勃的花園:除了用心做庭院規畫、管理與創造外,同仁、住民們更在園中種植六角英、重陽木(佳冬)、香椿、羅勒(九層塔)、南洋釋迦、芙蓉、蚌蘭、魚腥草,益母草、西印度櫻桃、樹子、薄渮、樹葡萄、桑樹、松果、台灣甜肉桂……等藥草、水果類的植物,有的可食用,有的可做感官刺激,讓我們的長者回味、認識、品嘗與欣賞,真是個溫馨幸福又美麗的家園。
  

 
念佛祈雨 ......白衣叟   Top

  浙江省有一年發生大旱災,人民生活極為艱苦。老百姓找到當時的高僧蓮池大師,請求大師祈雨。大師說:「我沒有學過『求雨的法』,不會求雨,我只會念佛。」百姓強烈要求:「只要下雨就行」。大師只好拿著木魚到田裏念佛。走在田梗上,一邊走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只走了一邊,傾盆大雨就下來了。
  蓮池大師沒有學過「求雨的法」,其實求雨的法就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裏。佛說:「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密的核心。」又說:「這句佛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佛,也包括十方三世一切佛法。雪公李炳南老師說:「我們除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其他的什麼也不要,這就成功。」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
  蓮也大師年輕時,曾在高僧所住持的寺院參學。到了中元節,寺裏舉行「盂蘭盆會」。大師說:我們並沒有設齋供眾,只是領眾念「南無阿彌陀佛」三天而已。大師又說:曾聽說有一寺院的當家師被官府拘捕,住持高僧要全寺集眾舉行佛事,祈求救護。大眾以為肯定要誦經持咒,結果也只是要大家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已。大師非常讚嘆:「高僧大德的思想作風,多麼不同凡響,很值得我們效法。」
  唐朝善導大師在長安西京寺說:「按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裏都說:念佛可以往生淨土。不管是平時念佛、一生念佛的人,還是臨終才曉得念佛的人,或是只念幾天佛的人,甚至是最後快要死的時侯才曉得念佛,只念十聲甚至少到只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仗阿彌陀佛的願力,都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師說完,大殿裏每一尊佛像頓時都大放光明,證明大師所說真實不虛。(印光祖師說:「善導大師係阿彌陀佛化身,每念佛一聲,便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淨宗大德說:能夠信願具足,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便擁有無上功德,蒙受諸佛菩薩的護念、天神擁護。現生能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魔與怨家不能障碍。臨終不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死去,也不管有沒有人助念,都必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道後迴入娑婆廣度眾生。(自殺罪重有如五逆,難往生。)
  一般認為:能夠信願具足、一心念佛的人,命終往生極樂世界,可得「上品上生」。若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本願稱名念佛之果,超勝定散二善、三輩九品之果。本願稱名念佛,生於報土,報土無有品位階級。」本願稱名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超勝三輩九品之果(超過「上品上生」),是生在報土,報土沒有品位階級。(實報莊嚴土為報身佛、地上菩薩、法身大士所居土,沒有品位階級。圓教十信位後,斷一品無明,証一分法身,就進入初住,成為法身大士。在圓教「初住」相當於別教「初地」,別教「初地」位以上的菩薩,就可稱為「地上菩薩」)。
  

 
生命的本質----佛教的生死觀 ......董事長簡金武   Top

  一、 前言
  
  諸位長官、諸位貴賓、諸位從事老人福利機構各個單位的前輩、女士、先生們:大家早安,歡迎前來本家參加研習。末學不才,今天利用這短短八十分鐘為諸位報告一個專題:生命的本質,談談佛教的生死觀。有講得不周到、不圓滿的地方,還請在座諸位前輩、同仁、夥伴們,多多指正,多多包涵。
  生命是什麼?自古以來,科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的定義都不一樣。比方說,近代的生物學家,他們有一個說法,說生命就是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式。生命最基本的特徵,就是蛋白質通過新陳代謝的作用,不斷地跟周遭的環境,作物質跟能量的交換。一旦蛋白質跟周遭的物質、能量交換作用停止了,那麼這個生命就要宣告結束了,這個蛋白質也就瓦解了。我查了中文大辭典說什麼叫做生命?生命就是人生內容及其表現,就叫做生命。生命就是具有活動力的個體,這是詞典上,解釋生命的意義。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大概在二千三百多年前,戰國時代有一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叫做莊周,就是莊子,他在一篇「知北游」裏面,提到什麼叫做生命?說生命只是一個「氣」,精氣神的氣,氣聚集起來就是生,氣分散了就是死。氣的聚聚散散,就叫做生命。
  在佛門裏頭,有一門唯識哲學,講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就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種種現象,都是由這個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研究生命的本質,可以從佛學裏頭的唯識作研究。因為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經由定慧的實驗當中,他親自覺察到有這個阿賴耶識的存在。這不是用科學,或用醫學研究出來的。這是通過定慧的實踐,才能夠自己親自去體會到。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大概一千一百年左右,印度有護法論師等等十大論師,他們造一部論,叫做「唯識論」。在唯識論的第二卷、第三卷跟第四卷,全部都是在講阿賴耶識,其中分成十二個部門,來研究生命的本質。
  在近代,二十世紀初期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他說過這麼一句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成就,就是潛意識的發現。」這個潛意識,就是唯識哲學裏面所說的阿賴耶識。
  
  二、生命現象(生物學: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繁殖演化、感受反應)
  
  我們今天要講生命的本質,就從生命的現象說起。因為生命的現象是外在的,本質是內涵,現象跟本質,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在生物學中,生命的現象有四點:第一是新陳代謝,新的物質置換舊的物質,每天都在進行。第二生長發育,就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物有這種現象,不停地在變化。第三會繁殖演化,會傳宗接代。世代遺傳,經過百千萬年之後,跟原生代不一樣,就是進化的過程。第四是感受反應,接受環境的刺激,我們就會有所反應,來適應這個環境。這些我們都可以體會出來,外表是比較容易瞭解的。
  
  三、生命本質(俗稱:靈魂、神識,學名:阿賴耶識,是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賴耶---之一。八識規矩頌: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做主公。)
  
  接下來看本生命的本質。俗稱是靈魂,或者是神識,神識佛家有時候也用。阿賴耶識是學名,出自佛教的唯識學。在成唯識論講,阿賴耶識是八識裡頭的一種。我們的心理現象、作用有八種,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是一般心理作用。即眼識的視覺作用,耳識的聽覺作用,鼻識的嗅覺作用,舌識的味覺作用,身識的觸覺作用,意識了解過去、現在、未來的一些作用,這是前面六個識,前面六種是自覺的,後面兩種第七識跟第八識,是潛意識,就是不自覺的意識,他是潛伏在前六識的意識,我們不容易發現。在成唯識論裏頭,特別說得很詳細,一般人辨認不出來。
  阿賴耶識,這個生命的本質,有五個功能,在玄奘三藏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裏,說明哪五個功能作用呢?第一個「受熏」,第二「持種」,「持」這個字我們要念三遍,「持種」,「持根身」,「持器界」,加上前面的「受薰」,就有四種功能。最後一句,「去後來先做主公」,這生命的本質在我們生命的開始第一剎那,他是「來先」,最先來,我們這一期生命最先來的,就是這個阿賴耶識,也就是所謂的靈魂、神識。「去後」,最後去,我們這一期生命一百年,結束最後一刹那,這個阿賴耶識最後去。「做主公」,它是生命的主人翁,有它來,才是這一期生命的開始,它離開,就是這一期生命的結束,所以它是生命的主公。主公就是臣子對他長官的尊稱,就是我來了,大家才做的起來;我走了,大家就分散了。
  解釋:「受熏」,第八識它有受熏習的功能。我們說前面七個識,眼睛看什麼東西?耳朵聽到什麼聲音?鼻子嗅到什麼香臭?舌頭嚐的酸甜苦辣鹹,什麼味道?我們的身體,接觸冷的熱的,輕的重的,澀的滑的,都在熏習我們的第八識。受熏之後,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都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存在,變成能量,我們佛法就叫做「種子」。比如「看見」,已經過去了,但是就落下種子,落下印象在八識田中。我們的第八識受熏、持種,持一切法的種子。不管你見、聞、覺、知所落下的種子,過去、未來、現在,任何時間落下的種子,我們作夢所落下的種子,也都是在八識田中。所以它是一個大倉庫,無量無邊,廣大無邊。這個倉庫收藏一切法的種子,永遠不會受限,它是一種能量,將來能夠再起來的一種能量,它是無形無相的。「持根身」,我們這個根身,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五蘊和合的一種生命存在。為什麼身體不會爛掉?就是有第八識在持根身,很微細地持這個根身,這個生命才能夠存在。還有器,就是器界,剛才是身體,在佛法來講是「正報」,器界就是外面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佛法來講就是「依報」。根身也好,器界也好,都是第八識的作用。我們大家共同的第八識,在共同地支持器界,外面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以這些根身也好,器界也好,都是第八識變現的。
  
  四、識體常存(八識證義:未生之前已有識體既死之後識體尚存)
  
  「識體常存」,第八識這個本體,生命的本質,是常存的。這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一位明昱法師,他是法相宗的一位大德,所作的「八識規矩頌證義」說:在未生之前,第八識的本質已經有了;剛才我們講每個人都有第八識,一切有情眾生都有第八識,在未生之前,就已經有第八識了。既死之後,我們已經死了,不在了,識體尚存,這第八識仍然存在,還是存在的,就是這個生命體,這個神識,仍然存在。
  
  五、生死流轉四「有」:中有,阿賴耶識,離此形軀;生有,阿賴耶識,執受精血;本有,阿賴耶識,執受根身;死有,阿賴耶識,捨棄根身。(因果不亡)
  
  我們有情眾生,生死流轉,以佛法來講有六個地方,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都叫作有情,有生命的個體,有知覺的,有生命現象的,有情眾生在六道當中生死流轉,流過來流過去,轉過來轉過去。「有」就是存在,有四種存在,那四種存在呢?因果存在。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因果就是有,就是存在的。因果不亡,不是沒有。所以中有,生有,本有,死有這四有,都離不開因果。那麼什麼叫做中有呢?在佛法裏面講,阿賴耶識就是生命的主人,離此形軀,離開我們這個形體、軀殼,叫做中有。為什麼叫做「中」?因為他是前生跟後生這兩生之間,中間的一個生命體。阿賴耶識離開這個形軀,我們就死了,離開這個軀殼,因為沒有它在執持,我們就死了。死了之後,這個第八識它的求生意志很強,它會在六個地方,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求生。哪個地方有緣,他就投胎進去,就是另外一期生命的開始。前面一期生命結束,後面一期生命還沒到來,在還沒有投胎之前,中間的一段生命,就叫作中有。或者叫做中陰身,這個陰就是蘊,前面一個五蘊壞掉了,後面一個五蘊,還沒有生起來之前。一個陰身,就叫做中陰身。因為它不離開因果,叫作中有,怎麼叫做不離開因果呢?中有會投胎,不是沒有原因的。
  再來是生有,怎麼叫作生有呢?就是投胎的一刹那,進入另外一期生命的開始一剎那,就叫做生有。它投胎進去之後,就執受父母的精血,就是人之初。比方說他投胎到人道來,這是人之初,在第一刹那,阿賴耶識、父精、母血三和合的那一刹那,在母胎當中,就是生命的開始。
  再來是本有。生有之後,阿賴耶識、父精、母血三和合的那一刹那之後,就是本有,在母親肚子十個月,乃至於出了母胎,然後經過嬰兒,兒童,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然後生命結束的那一刹那,這之間都叫做本有。
  什麼叫做死有呢?就是阿賴耶識捨棄根身,它不再執受支持這個身體,這叫做死有,所以是生命的最後,也就是人生的最後那一刹那,就叫做死有。在佛法上,講第八識離開,他又再去投胎。它是隨著善、惡業去投胎,善業投胎到善道,惡業投胎到惡道。還沒投胎之前,叫做中有。投胎之時,就是生有。投胎之後,就是本有。一直到生命的最後那一刹那,就是死有。第八識離開了,就繼續一直不停地循環、輪迴、輪轉。我們的生命就像瀑布一樣,瀑布無時無刻不在奔流,遠遠看起來好像不動,今天看,明天看,好像都一樣。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現在生住異滅,暫時維持著,就像徐院長,外表看起來,十年前看和十年後看,還是一樣,都沒有變化。其實住中有異,住中有變化,這個瀑布是這樣子,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看起來好像不變的,可是實際上它是刹那刹那地,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著。
  
  六、正說生命本質
  (龍舒淨土文卷三:)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體上得之。何則。以神之來而託於此。其形由是而長。故謂之生。以神之去而離於此。其形由是而壞。故謂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以神之去而形壞耳。世之人不識其神。徒見其形。乃悅生而惡死。可不為悲乎。且神之來也。何自而來哉。蓋隨業緣而來。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蓋隨業緣而去。業緣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間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人間。所作者天上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天上。若作阿修羅之業。神則隨之生於阿修羅。若作三惡道之業。神則隨之生於三惡道。是輪迴六趣。無有出期。然則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殼。不得久留於一所。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者。故神之舍於業也。業盡則形壞。形壞則神無所舍。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飲食。必享其味。故造如是業。必受如是之報。蓋自然之理也。然則吾今世所為。豈可以不慎哉。
  
  接下來我們要「正說」生命的本質,請大家翻開手冊。這一篇文作者是南宋高宗時代,一位在家學佛的王龍舒老居士,他是進士出身,對經學、史學、文學都很有研究。他寫了一本書叫做龍舒淨土文,一共有十卷,今天要說的生命的本質,就採取這一篇文來說明,我就直接把它翻譯成白話:假若就人人本來就具有的第八阿賴耶識來說,每一個人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死」這一回事。然而所謂「死」這個名稱,乃是從這個身體來得名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來了,它最先寄托在父精母血上,所以母胎當中的胎兒,就會漸漸地增長,經過三十八個七天,胎兒離開母胎,就叫作「生」。生也是就這個身體來講,死也是就這個身體來講。還有,因為我們的神識,不再執持這個四大、五蘊和合的根身,而離開了這個根身。這個身體敗壞了,就叫作「死」。所以這個第八阿賴耶識,才是所謂的「我」。這個身體有成有壞,不是「我」。「識體常存」,這個識體才是「我」。為什麼?成唯識論第一卷裡頭下定義,所謂「我謂主宰」,能夠自己做主宰,能夠掌控,支配一切,能夠作主,去後來先做主公,能夠做主的才是我,才是生死的掌控者,他來了就是生,他走了就是死,都是掌控操縱在我,所以神識才是我。身體不是所謂的我,我們這個身體只是神識暫時借住的一個旅館、旅社而已,因為神識這個我有去有來,所以這個身體,這個旅社,就有生有滅,這種生命現象,他來了就叫作生,他走了叫作滅。既然如此,那麼所謂的生,不是一生就永生,為什麼?所謂的生,只不過是這個神識來執持這個形體,這個形體才會成長,才不會壞掉。反過來說,所謂的死,也不是一滅永滅。為什麼?因為所謂的滅,也不過是我們這個神識離開了,神識離開了就叫作滅。為什麼神識離開就滅?因為神識離開了,不再執持著,這個身體就壞了。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回到大自然去。所以世間一般的人不曉得神識的來去,只看到生命的現象,就是外表,有新陳代謝,有成長,發育,敗壞了。所以一般人都喜歡「生」,都厭惡「死」。所以老人家都說,過年過節不要說「死」這個字,最忌諱了。哪一家有人生小孩了,就「恭喜!恭喜!」有哪一家人死了,大家都同感悲哀,悅生而惡死,這豈不是太可悲了嗎?根本沒有生死啊,有生死的只是這個現象外表而已啊,識體是常存的啊。以上這一段是說明我們生命的本質是阿賴耶識。世間所謂的生死,只不過是阿賴耶識的來跟去而已。
  下一段要研究神識是怎麼去的?是怎麼來的?剛才說都是由因果來的。因果不亡,不是無因無緣就跑來了,不是無因無緣就走掉了。那麼它是什麼因緣來的呢?這個神識之所以會來投胎,他是怎麼來的?這個神識離開,會不會再去投胎?它是怎麼來投胎的?這是因為這個神識,隨著往昔的善惡業因緣而來投胎的。過去這個人他所造的善惡業緣,這個神識是被這個人往昔所造的善惡業緣,牽著鼻子來投胎的。那麼離開呢?也是這樣子,被善惡業緣牽著鼻子離開的,去受苦,或去受樂。苦樂的果報也是隨著善惡業緣的牽引。研究到這裏,就可以知道這個神識才是所謂的我,這身體不是我,因為神識才是生命的主宰者。
  下面要講這個善惡業緣的種類有哪些?是什麼樣的業緣牽引我們第八識離開我們這個身體,去投胎呢?它的種類大概有六種:升天的業緣,生到阿修羅道的業緣,生到人道的業緣,墮落到地獄的業緣,墮落到畜生的業緣,墮落到餓鬼的業緣,大概有這六種。過去所造的善惡業緣跟哪一道相應,就牽引你到哪一道去投胎。所以王龍舒老居士這麼說,假若我們世間人平素所造的,是人間的善業,我們做人不容易啊,平素所造的都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跟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相合,就是人間的善業,我們的神識就隨著這一個善的善緣,投胎到人間來。如果這個人平素所造是十善:身業三善,口業四善,意業三善。身三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善就是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三善就是不貪、不瞋、不癡。如果是十善的話,那麼就是升天的業緣。阿修羅呢?阿修羅是梵語,翻譯中文就是非天,阿就是非,非天,不是天,但是他的福報像天,他的德行不像天,享天福而沒有天德,這叫做非天,就是阿修羅。為什麼他非天呢?其實他也是修十善業,他之所以生到阿修羅道,也是因為身三善,口四善,意三善。但是他在作善的時候,瞋心很重,有驕傲嫉妒的心,要勝過你,要強過你,勝負心很強。所以阿修羅的面相就是憤怒相,很兇,他喜歡打架,天、人、鬼、畜這四道都有。人間好勇鬥狠的,那就是阿修羅,看到人動不動就大打出手,這就是人間的阿修羅。鬼道也有阿修羅,很凶的鬼,像夜叉、羅刹都是很凶的鬼。畜生,也有很喜歡打架的畜生,如鬥雞,一看到就要打架起來。地獄、餓鬼、畜生我們合起來說,造十惡業,剛才講十善,現在講十惡,就是十善的相反,身三惡,口四惡,意三惡。十惡又分上品、中品、下品。下品的十惡,牽引你到畜生道。中品的十惡,牽引你到餓鬼道,上品的十惡,牽引你到地獄道。所以,是什麼樣的業緣在牽引你呢?就是這個十善,或者是十惡,在牽引你升天,或者墮地獄。所以中陰身,都是隨著業緣在牽引。我們就在六道當中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鑽馬腹,入驢胎,塗炭曾經幾度回,或時天帝殿前過,又向閻君鍋裏來。」鑽馬腹,入驢胎,有時到馬的肚子,有時候入到驢的胎中;有時候塗炭,血途是畜生道,刀途是惡鬼道,火途就是地獄道。有時候我們也會升天,曾到帝釋天,從殿前經過。有時候墮到閻羅王的油鍋裡去。總而言之,我們都在六道當中輪迴不停,求出無期,出不去。
  然而我們的神識,不能夠一生永生,不能說我生到人道了,那永遠就在人道裏面當人,不可能的。或者地獄道,永遠都在地獄道。它是隨著我們的業緣,酬業受報,我們在酬報,都是在回報往昔所造的業,業酬完了,受苦報,受完了,就要離開。比方說,我們欠人家錢,我還完了,就離開,就自由了。為什麼我們不能一生永生,在同一道呢?因為我們所造,跟某一道相應的業緣,不是永久不變的。比如說,我們造善業,我們一般眾生都是善善惡惡,雜糅在一塊兒。有時候作善,有時候作惡,不是一直作善,也不是一直作惡。即使十惡不赦的人,有時候他午夜夢回的時候,也會有一點的善心。像我們孔老夫子,他很謙虛,他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亦可以無大過矣。」如果上天能夠讓我多活五年,或多活十年,來學習易經,能夠知道宇宙人生的道理,那麼我或許就可以不會有大的過錯。可見得孔聖人不會完全沒有過錯,或許平常還是有一點小小的過錯。孔聖人尚且如此,那我們更不用說,都是善善惡惡,我們就在這六道裡頭,有時候上升,有時候墮落,不能永遠居住在一個地方,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本質。
  
  七、驗知命終(唯識論:壽煖識三,更互依持,得相續住。俱舍論:壽煖識三,捨身時,如木無思覺。)
  
  剛才說,第八阿賴耶識來了,叫做生。第八識走了,離開了這個身體,就是死。第八識誰看得見呢?來了誰知道?走了誰知道?第八識無形無相,剛才講潛意識,無形無相。你怎麼知道來或去?所以「驗知命終」,在唯識哲學裡面,驗知生命的終了,怎麼檢驗?在成唯識論第三卷,上面的「壽煖識三,更互依持,得相續住。」壽是壽命,煖就是體溫,識就是神識,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這三個法,壽煖識三,彼此之間,互相依靠支持。像鼎的三個腳,像香爐有三個腳,兩個腳不穩會翻倒,有三個腳就很穩。互相依靠,缺一不可,而這三個法當中,又有「能」,有「所」,有能持,有所持,能持的是誰?就是生命的主人,「去後來先做主公」,他是能持,第八阿賴耶他能持壽命跟體溫。壽命跟體溫是第八阿賴耶所執持的。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只要一個人還有一點點體溫,或者是腳底下還有,或是頭頂上還有,或者身體的某一個部位,還有一點體溫,就表示第八識還沒有走。所以怎麼驗知呢?第八識,無形無相,我們的感官覺察不出來,但是我們的觸覺、體溫,我們可以檢驗出來。只要全身還沒有冷透,就表示第八識還沒有走,還不到人生的最後,所以還能夠相續不斷地住在這個世間。再看俱舍論:「壽煖識三,捨身時,如木無思覺。」神識離開了,這個身體就好像木頭一樣,沒有思惟,沒有覺知,也像石頭一樣,石頭沒有思惟覺知,木頭也沒有思惟覺知。這個身體壞掉了,壽煖識三,我們能夠驗知的,就是體溫,體溫還在,還沒有全身冷透,就表示第八識還存在,生命還沒有終了,我們要特別作臨終關懷,就是在這個時候關懷。
  
  八、亂心位(臨命終時,最後剎那;八中習氣,善惡亂發;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至極。)
  
  民國初年,佛教律宗的一位大德,弘一大師李叔同,大家都唱過他的曲子。弘一大師,他晚年六十三歲的時候,在廈門演講,作成一篇文叫做「人生之最後」,他說:一般來講,第八識是什麼時候離開呢?離開這個身體,沒有心臟跳動,沒有呼吸之後,大概八個小時,這是弘一大師他的經驗談。當然,也有的快,也有的慢。什麼人走的快?走的慢?大善人,大惡人。大惡人五逆十惡,一下子就離開了,就被惡因緣拉到地獄去,馬上就走了。大善人馬上被十善業,牽到升天去了。一般的人都是善善惡惡,所以一般人都走得比較慢,大約八個小時。一般來講,八個小時之間,我們要非常小心。人生最後一刹那,就叫做亂心位,就是死有的最後那一刹那,心很亂。為什麼心很亂呢?因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八中習氣,善惡亂發」,八中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第八識它是大倉庫,藏著很多習氣種子,就熏習來講,因為它受熏,就有那個氣氛,如善熏習,就有那個氣氛在。我們八識田中,所含藏的種子,有善的,有惡的。此時就是亂發,雜亂無章地,亂七八糟地,爭先恐後地要起來,叫做亂。以前我們菩提的創辦人雪廬老人,他作一個比喻,像搖彩。像樂透的搖彩,那彩箱裏面彩球,還沒有搖出來之前,好像善惡種子在八識田中要起來,雜亂無章,爭先恐後。還沒有跳出來之前,不知道是幾號?到底是善的種子起現行,牽引第八識到善道呢?還是跳出來是惡業的種子起現行,牽引我們的第八識落到三惡道呢?還沒跳出來之前,我們不曉得到哪一道?或者強而有力的就先跳出來?或者數目比較多的?善的種子比較多的?或者惡的種子比較多要跳出來?所以總而言之,不一定!亂心位這個時候,「凡聖人鬼,分判之際」,那個時候最後一刹那,在還沒跳出來之前,獎落誰家還不知道?到底下一輩子,要成為凡夫?還是成為聖人?是善道的眾生?還是惡道的眾生?在最後那一刹那,是分別判斷的時機,所以非常危險。「一髮千鈞,要緊至極」,好像一根頭髮綁著千鈞重的東西,一鈞是三十斤,千鈞是三千斤,一根細細的頭髮,綁三千斤重的東西,危險不危險呢?危急不危急呢?所以,以我們佛法來講臨終關懷,我們先不要動他。他躺著,就讓他躺著,他坐著,就讓他坐著。右臥就右臥,左臥就左臥。你動他,他筋骨會被扭傷,被抝傷,會很痛苦,痛苦就會起瞋心。剛才講瞋心是惡念,如果最後一念是瞋,那就墮落惡道。
  
  九、事例一:阿耆達王,一念瞋心,墮為毒蛇。(雜譬喻經)
  
  下面就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講阿耆達王,有一部經叫做眾經撰雜譬喻經,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國王是大護法,他臨命終了的時候起一念瞋心。他護持佛法,護持正法,興建寺廟,是大護法,善功德做得很多,但是他為什麼會起惡念?因為他臨終的時候,躺在床上,有侍者幫他搖扇子,或許搖累了,不小心打瞌睡,那個扇子脫落了,剛好掉在阿耆達王的頭上,就起一念瞋心,就在那一念瞋心命終。
  有一天,一位比丘,在樹林裏飯食經行,散歩的時候,忽然有一條蛇彎彎曲曲地爬過來,發出沙啞的聲音,它說:「和尚!和尚!」
  比丘說:「哦!怎麼會有話說的聲音呢?」
  蛇說:「你不要怕,你不要怕,我不會害你,我就是阿耆達王。阿耆達王你聽過嗎?」
  比丘說:「你就是阿耆達王嗎?釋迦牟尼佛的大護法,怎麼會沒聽過?」
  蛇說:「我就是阿耆達王。」
  比丘說:「你是阿耆達國王?佛教的大護法,怎麼會墮落為蛇?我不相信。」
  比丘不相信,阿耆達王就跟他講剛剛那段故事,護持佛法應該是生天。可是在臨終的時候,那個侍者搖扇,扇子剛好掉在頭上,就一念瞋心,墮落惡道。
  
  十、事例二:居士臨終眷戀,歿為婦鼻中蟲。(法句喻經)
  
  另外一個故事,居士臨終眷戀,歿為婦鼻中蟲,出自法句喻經。居士就是在家學佛,受三皈五戒,能夠事奉三寶的男子,就叫做優婆塞,女子叫優婆夷。有一位居士,他在臨終的時候,生命快結束了,眷戀著妻子兒女,走不開。尤其是他的妻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說:「你走了我們怎麼辦?我們生活就無依無靠,孩子就沒有父親。我不曉得要怎麼過日子,你千萬要加油啊,要支撐下去啊。」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哭啼啼。因為,這個夫人在旁邊啼哭,所以引起這個居士依依不捨的心。但是閻羅王要你死,你不能不死,再怎麼樣也得要死。結果,依依不捨之下,生起眷戀心的時候,第八識走了。他的神識離開,死了之後,變作他夫人鼻子中的蟲。婦人哭得又是鼻涕,又是眼淚,結果鼻涕掉在地上,那個婦人看到有蟲,覺得不好意思,就想把它踩死。
  這時候有一位阿羅漢比丘來了,這位阿羅漢跟居士是好朋友,來探望他。大家知道,阿羅漢有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有六種神通。所以阿羅漢比丘就說:「不可以,不可以,那是你的夫婿。」
  婦人說:「我的夫婿受三歸,持五戒,每天誦經念佛,非常精進,他應該升善道才對啊,怎麼會墮落到惡道?我不相信。」
  阿羅漢說:「我告訴你,就是因為你依依不捨,引起他的貪愛、眷戀心,所以他不忍心離開你,因此就墮落,成為你鼻子當中的蟲。」
  
  十一、結語
  所以有人臨終的時候,我們最好提起他的善念,他以前做過什麼功德,我們提起他的正念。以佛法來講,最好就是念佛。你也不必隨便講其他的閑言雜語,閑言雜語會擾亂他的心,他本來就是亂心位,心本來就亂了,你說:「我怎麼辦呢?動產不動產,還沒有過戶啊,你死了之後,過戶很麻煩。」講這些更亂上加亂,那就更不好。所以最好我們就是:異口同聲念阿彌陀佛,告訴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最好的臨終關懷。今天就講到這裏,祝大家光壽無量!
  

 
臨終助念之指南 (節錄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 ......吳聰龍居士   Top

  由第五表「十二因緣」所述「死生情狀」,可知吾人生死輪迴間,升沉轉變之關鍵點乃在「亂心位」。於亂心位上,若善業種子現行則升三善道,惡業種子現行則沉三惡道;若見思惑業種子不現行,而佛智無漏種子現行,則永出生死,解脫自在矣。然眾生只要見思未斷,則亂心位上業種必起,故欲脫生死,必須斷惑開智。通途法門,以此為目標,故為「難行道」。淨土法門則只須伏惑不亂,至臨終時仍保持信願正念,便可感佛現前導引,不落入「亂心位」,業種不起,而佛種起,即得隨佛往生淨土,橫超三界,故為「易行道」。
  是故淨宗行人,平時必須信願念佛,儲備資糧,而於臨終階段,更有賴蓮友之助念。蓋人至臨終之時,痛苦慞惶,昏沉散亂,信願不易提起,正念不易保持,此時最須旁人之慰導與助念。故淨宗古德一向注重「臨終助念」,乃至撰述《飭終津梁》、《臨終三大要》、《人生之最後》等,以闡臨終助念之要道。今分三時期述之:
  一、關懷黃金期
  從病重至病危,皆屬此時期。此期間,病人因久病折磨,容易哀聲嘆氣,頹喪苦悶,怨天尤人,乃至信願退失。此時關懷護持之要點如下:
  1、探望──護持者(含眷屬與蓮友等)應經常前往探望,拉近彼此距離,了解病人掛礙、心結為何?病人與眷屬亦由此生感動、信任之心,易接受開導與安排。《梵網經》云:「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信然!
  2、慰導──印祖《臨終三大要》之一即「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護持者宜視機慰導,以解其心結,釋其掛礙。慰導之方,因人而異,不外因其結而解之,以提振其求生極樂之信願為重點。
  如病人對死亡恐懼較深者,則為說「死之一字,其實只是假名,不過是捨此報身,復受另一報身而已,故死生同時,不用怕死。且若求生極樂,則捨此娑婆業報身,立得極樂不壞身,壽既無量,永免老病死苦。」且為說「不怕死,歡喜求生極樂,則佛力加被得上,壽未盡,病速愈;壽已盡,得往生。」等淨宗要訣。並多舉實例為證,以增慰導之效。
  又如病人對眷屬親情較難捨者,則為說「此世間愛別離苦,乃人人必走之路,若想避免,惟有共同求生極樂,則家人將來都在極樂俱會一處,永不分離。且生極樂,以承佛威神力故,仍可回此世界看望家人,庇佑子孫。而且一旦往生極樂,則家中有一人成佛,此乃天上天下無比之榮耀,亦為家中最大之福氣!」等。
  當知病人信願之有無,乃往生與否之決定因素,故此時之關懷慰導,極其寶貴,至為重要。若因此而使病人生起堅決求生極樂之信願,則與佛願相應,必能感佛護念。佛力加祐故,後續之助念事宜,自然順利無障礙,故此為助念第一要務。
  3、陪念──護持者勿隨病人哀嘆愁苦,而應陪彼念佛,縱念五或十分鐘也好。或於關懷照料時,一邊做事,一邊念佛。如進門時阿彌陀佛,倒茶時亦阿彌陀佛;打掃時阿彌陀佛,坐下時亦阿彌陀佛;使整個情境轉成有信心、有希望、有佛加被之氛圍。
  4、溝通──積極與其眷屬溝通,曉以利害,令知惟有協助親人往生極樂,方為真孝真悌,所謂「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而此須依佛制及淨宗規範進行,否則,反害親人墮落。如避免最後急救,以及揩身、更衣、搬動、哭泣等。最好事先啟請一位有經驗蓮友為「助念總幹事」,一切聽彼指揮。且應事先簽訂「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安寧心願卡」,乃至配帶DNR手環等(詳情可詢問臺中蓮社及菩提仁愛之家)。
  二、助念關鍵期
  從病危至斷氣後二十四小時,皆屬此時期。助念應從病危即開始,以此時根識仍甚明了敏銳,為彼慰導、助念效益最大故。而助念最好能持續至斷氣後二十四小時方停止。蓋人於斷氣至全身冷透,八識離身,大多在數小時乃至二十四小時之間,故古德(如弘一大師、余定熙居士等)主張助念至少持續至斷氣後八小時以上。而今人似更執重障重,其神識離身,多有延至二十四小時者。依今人助念經驗,有蓮友一斷氣即蒙佛接引者,有斷氣後數小時蒙佛接引者;亦有數案例,乃於斷氣後二十四小時左右,熱氣歸頂,頂冒白氣,或親友見其坐上蓮華,隨西方三聖而去者。故助念以持續至斷氣後二十四小時,為最穩當。此時期要點如下:
  1、簡要開導──助念之始,先簡要開導,以提振其信願正念,策勵其往生意志。大意謂「某某人,你在娑婆之壽緣已盡,現在是你往生極樂,永脫苦海關鍵時刻,你要把握此良機,生歡喜心,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佛接引,跟隨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可得無量壽,一生成佛!」
  斷氣前固須適時開導,斷氣後,若其前未開導者,仍須開導之。惟開導務必簡要,切莫冗長、頻繁,否則,反而打岔!
  2、輪班助念──蓮友輪班前來助念,而家人亦須全力投入助念,不可瞎忙於喪葬之事,以家人與亡者最親,念佛最能懇切故。而喪葬事宜,則待助念完畢後辦理。家人助念,亦須排班,可採坐姿(坐椅子上),未必要長跪或盤腿,以免腿痛而分心。家人座位可在後排,或亡者腳下,以免動情哭泣,影響亡者正念。
  又印祖云:「助念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如亡者生前有特別交待不用引磬,只清念,或都念快板等,助念者均應隨順配合。
  3、排除障礙──此一時段,無知眷屬常有不如法舉動,如送醫急救,或揩身、更衣、搬動、哭泣等。助念者(尤其是總幹事或班組長),須盡力協助排除之。前已溝通,此時務必堅決執行。
  須知此時段亡者尚有知覺,一經擾動,則手足身體痛苦難忍,不能念佛,只是念「痛」而已!且痛則易起瞋心,易墮惡道(如毒蛇類),古例甚多,不可不慎!
  若在此時採割器官,以作捐贈,則更為疼痛難忍。非有相當忍力(三昧力)之大菩薩,未可輕易魯莽從事!(詳見《明倫月刊三一六期.臨終惑問──關於臨終助念與捐贈器官》一文)。
  三、拔薦補救期
  若未生淨土者,其神識離身後,立即形成中陰身。中陰身於七七日內,若未遇生緣,則每七日死而復生,「或同類生,或由餘業轉,餘類生(詳見第五表「死生情狀」所述)」。七七日內,轉變未定,是為補救良機,故佛教徒有作七薦亡之舉。
  然作七薦亡須如法而行,亡者方得實益,否則反受其害。為眷屬者,須為亡者念佛、誦經、放生、布施、供養三寶等,以增其福慧,以助其往生極樂或投生善道。切勿殺生祭祀,反加其罪孽!《地藏經》云:「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喻亡者原本福薄而罪重);忽遇鄰人,更附少物(喻眷屬殺生祭祀等),以是之故,轉復困重(罪障更重)。」誠足為誡!
  又作七薦亡,以全家通皆懇切念佛,為第一方便有益。印祖云:「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某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詳見《印祖文鈔嘉言錄──示臨終切要》)。
  以上所述,但舉綱要,實行之際,仍須視每人每家之個別差異,而隨機變化因應。
  
  
  

 
臨終關懷研習會感想 ......專員 謝永芳   Top

  很榮幸有機會參加此次研習活動,本次活動中,有多位師長開示佛法、臨終關懷、安寧緩和醫療以及臨終助念等,非常精彩,各有特色,末學就針對安寧緩和醫療這一部分,提出感想與心得來分享。
  首先由陳榮基教授介紹安寧照護的發展,陳教授聯合醫界佛教徒,創辦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長。加入國內萌芽中的安寧緩和醫療運動。在擔任台大醫院醫療副院長任內,創辦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開拓了國內安寧緩和醫療的蓬勃發展。積極參與完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賦予國民臨終時可以選擇[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即要求DNR的基本人權。並由蓮花基金會辦理安寧志工及安寧宗教師的培訓,開創全球首創佛教法師參與醫院臨床服務的培訓制度。參與推動生命教育,積極推動[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的宣導,並將該意願登錄於健保IC卡,讓醫師得以尊重病人的意願,協助病人安祥往生,並減少醫療糾紛。
  陳教授講到臨終病患的心理狀態有幾個階段:1震驚2否認3憤怒4憂鬱5討價還價6接受(Kubler-Ross,1960)。這個時候:否認與承認;討價還價與準備;逃避與面對;絕望與希望;恐懼與勇氣;不甘心與認命;憂鬱與淡漠;悲憤與平靜等都在拉鋸當中,一般人碰到罹癌或絕症,大概都要面臨心中的恐懼,這真是心理上的折磨,也需要家屬與親友不斷的支持,到最後階段,若有堅強的宗教信仰,比較能夠接受事實,上聖下嚴法師說:「面對他、接受他、處理他、放下他。」其實面對生命中的巨變,也必須提早做準備,免得手忙腳亂,末學認為學佛的人,先要明瞭因果法則的道理,為何癌末是我?如是因如是果,以前所造,因果現行,現在要否定,那是來不及了,至少在往後避免造殺、盜、淫、妄等惡業,加上志誠念佛與懺悔業障,盼能重報、後報轉輕報、現報,或許可以免除碰到這種結果,若是碰到了,也應該要坦然面對,真正要認命,與其痛苦、束縛、無助,無謂的延長生命,徒増痛苦與絕望,應可透過事前的安排,讓生命走到最後,享有「善終」的幸福。
  接下來陳教授講到CPR或是DNR,這也是要慎重考慮的,所謂的「放棄」急救同意書,也就是「DNR(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指的是不以電擊、強心劑、心臟按摩壓胸、呼吸道插管等措施延長呼吸心跳。經由簽署放棄急救DNR意願書,即「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病人可以有尊嚴地善終。因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七條規定:『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應符合下列規定:一、應由二位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也就排除了意外事故,譬如溺水、車禍、觸電、中風、中毒或心臟病突發),站在醫療的角度,簽了DNR不是出了事什麼都不做,DNR只是「善終」的起點,只是讓家人有預先的共識,只是使病人的自主獲得尊重。站在醫師的角度,DNR不是「放棄」,只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就如同臺大邱泰源教授說的:我們會盡力「拚」,有機會時「拚救命」,沒有機會就「拚尊嚴」、「拚善終」。奇美醫學中心奇恩安寧病房主任陳冠廷說,醫師對病患沒有任何「放棄」的念頭,不會讓家屬有放棄病患的感受。許多重症病患急救雖搶回生命,卻成了只剩呼吸心跳要靠插管維持、毫無生活能力的植物人,這時家屬大都能接受與其讓病患、家屬長期受苦,不如「放棄」急救,但如家人不了解其實是「不去做」沒有必要的電擊、插管等延長呼吸心跳的措施,而不是「放棄」照顧病患到最後一刻,才會有疑慮。
  二、應有意願人簽署之意願書。但未成年人簽署意願書時,應得其法定代理人之同意。前項第一款所定醫師,其中一位醫師應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陳教授也呼籲要簽署放棄急救DNR意願書,即「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時,最好請最親的家人簽署,前項最近親屬之範圍如下:一、配偶。二、成人直系血親卑親屬。三、父母。四、兄弟姐妹。五、祖父母。其實也就代表配偶有最先表示之權利,得到配偶和成年兒女之見證人認可,末學也認為,先溝通好再簽,陳教授舉出要簽署的優先名單包括獨居年長者、宗教師、癌末病人、安養護中心年長者、一般健康的人。陳教授是第一個簽署的國民,到現在健康也是不錯的,早簽早保障,總之就是不要有罣礙,末學認為學佛要落實,也在解行並重,教理明白一分,對生死多明瞭一分;修行落實一分,罣礙減少一分,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這一次的研習,可說是獲益良多,除了CPR與DNR的抉擇以外,還有如何幫喪親者走出悲傷、認識生命的本質(佛教的生死觀)以及臨終助念的意義及流程等課程,對我們修行很有幫助,善導大師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人生在世,莫待年紀大才學道,不要貪戀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我們要趕快覺悟,發菩提心,修無上道,才能了生脫死,不要白來這世界一趟,DNR的選擇,可以讓我們活的有尊嚴,又可以念佛求生西方,可說是最大的收穫。
  

 
我眼裡的朱斐老人 ......編輯部   Top

  前言:本篇轉載自上海黃浦區華朝老年公寓網頁中的一篇文章。透過該機構的服務人員眼中,描述了本家創辦人之一朱斐老居士,目前在上海的平常生活起居,及受到照顧的情形。
  記得剛剛過好了春節,院裡來了一位阿姨,據她稱之是受東家之托,為一位臺灣老先生尋求一個離家比較近的、乾淨一點的養老院來入住。當時,我們覺得好奇怪,按一般的常理來說保姆是不會為自己的服務物件來尋求入住養老院的,這樣不就等於把自己的飯碗給砸掉了嗎?後來我們在與阿姨的交談中得知老先生目前身體狀況出現問題,在家裡的護理出現困難,我們分析的結果是阿姨大概沒有經過護理方面的培訓,當老先生出現了狀況時她護理不了了。第二天,阿姨又帶著東家夫人來了,看後聊過了,夫人講她去過幾個養老機構,硬體條件都比我們這裡好,但她更注重的是軟體,是護理員的技能和素質。夫人經過了一系列的比較和深思熟慮後,又看到我們院裡的辦院宗旨:「讓更多的人,有更好的家!」在她看來是一句使她感覺非常溫馨的話語,就這樣她和我們定下來,讓老先生到我們這裡來試住。
  那天是2月3日,我們一早就派了個車子去朱老先生家裡接他,臨近中午時車子緩緩駛進院子,「老先生來了」,隨著呼聲大家忙迎上前去,當我們打開車門,只見一位身材中等,兩眼炯炯有神,留著短短的鬍鬚,背部有點駝、腰部略彎曲的老人緩緩地下車、慢慢地借用助步器步履蹉跎的走來。見況,我們趕緊用輪椅車將老先生推到了為他早已安排好的房間裡。老人一直是雙手合掌、口中不停地在說:「阿彌陀佛,謝謝、謝謝!」進屋後我們的醫生為其簡單的查體,血壓正常、心肺功能正常、皮膚也還完好......。據夫人介紹先生以往就是有個慢性胃病和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等疾病已經二十多年了,夫人一直是在家裡請了個阿姨和她一起幫忙照顧,只是近來一月老先生腰痛病情加重,行走困難,大小便不能自理。夫人和阿姨都難以照護的了了,無奈之下,只好尋求入住養老院。就這樣朱斐老人在我們這裡住下來了。
  初次接觸,我眼裡的朱老是一個心慈面善而又樸實謙卑的老人,我們院裡住著一位元因病毒性腦炎引發的失聰、失智、失語的大學教授、博士後,他才剛剛過了57歲的生日,曾經是一位聰明過人的高智商、高學歷的人才,可惜現在是因病而廢的智障人士,每天除了吃、睡、就是漫無天際地東屋西屋亂走、亂拿別人的東西,他也經常會跑到朱老房間裡去,但朱老始終對他非常友好和關愛,給他東西吃,給他東西看,因教授失聰、失智、失語,無法用語言表達,經常還會嘰哩哇啦的大叫亂叫,但是他仍然受到了朱老的關愛和寬容,一天朱老腕上的佛珠掉在了地上,朱老本人並不知道,這時教授走過去把它撿起來並還給了朱老,朱老很感動,當即把他戴了多年的佛珠送給了教授,教授雖然大腦有病變傻了,但自從朱老給他戴上了佛珠後,他再也沒有摘下來過,無論是洗澡、還是睡覺他都始終戴著它。在朱老的眼裡這就是愛的傳遞,這就是心的交流。朱老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身念經,從清晨三點半起身、洗漱完畢後就開始誦《佛說阿彌陀經》,老人家的聲音底蘊宏厚,清脆如鐘,就像帶有一種磁性一樣,誦經的速度時快時慢,節奏感十分強烈。我就住在老先生的樓上,每天隔窗聽見他的誦經聲真是一種享受,好親切、好感動、好快樂哦!一個多小時的功課做完後,老人有時是看看早間新聞,瞭解瞭解國家大事,再看看臺灣的近況和新聞。七點鐘準時吃早飯,一瓶牛奶、一個雞蛋、一個素包子或者是一個饅頭,簡簡單單的早飯和一日三餐,老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清清淡淡的素食,每頓飯吃個2-3兩飯,從不擇食。每天他都是把快樂的好心情帶給大家,高興時會應我們護理員的請求給大家來一段歡快的日本歌曲,也會和這裡的老人一起搓搓麻將、聊聊天、消磨消磨時光。他那可親可敬的笑容會給大家帶來一天的輕鬆和快樂。有時他也會拿出文房四寶來寫寫字、抄抄經文。但每次老人身體出現狀況時,他常常會自己忍受痛苦,打開佛念誦經助讀器聽著佛念佛號,還會輕聲細語地和我們的護理員們說:「對不起、不好意思、麻煩你們了、謝謝!」等等一些客氣和感謝的話,而後慢慢入睡。每天當我們護理員為他擦洗身體時、在大便困難我們護理員為其用手摳幫助排便時、更換衣服説明老先生清洗時,他都會無數次的雙手合掌向我們的護理員致意致謝。很快我們和老人相互熟悉了、適應了,並且是親如一家人一樣,朱老的需求和我們護理員的心聲慢慢的融合了,凝聚了。有時朱老還會被我們的護理員戲稱為是朱老大,而他也會戲稱我們的護理員為老二、老三......,護理員下班後,換下了工作服,穿上了漂亮的時裝時,也要到朱老的房間裡去兜一圈,一是在看看朱老睡下了沒有,二是為了在朱老面前展示一下她們的風采,所以說朱老把我們的護理員稱之為七仙女。並有珍貴的照片合影留作紀念(七仙女和老壽星)。真的是使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平平淡淡的——真實的朱斐老先生。
  朱老先生也與我談到過往生,對於死他也是很坦然、很淡定的。在我們的交流中只是十分地強調他是一個平凡的人,沒有奢求和過高的期望,並提到等他往生時只要我們多幾個人在他的身邊助念就行了,還笑稱可以提前演示一下,他不忌諱什麼的,只是注重助念時的有關誦經的發音、速度和形式等等......。從他身上我們真的學到了很多很多,坦然、淡定、謙卑、平常心。幾個月的時間下來,就在這淡淡的時光中,使我們越來越熟悉對方了,越來越瞭解對方了,越來越捨不得對方了,彼此已親如一家,似乎前世就有緣,今生註定把我們牽到一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