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64期

白衣叟十念必定往生

淨喜淺談修淨之人不宜於臨終捐贈器官或大體

郭宗旻「助念流程及薦亡方式之探討」部分內容補正

簡董事長金武講述施公義郎老居士生平事蹟

同仁丁佛教在印尼

如文佛學講座心得

賴孟珮我所見到的菩提長者

十念必定往生 ......白衣叟   Top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本願是四十八願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願,稱為「十念必生」願。
  王柏齡居士在一九三六年冬大吐血,病情極為嚴重,隨時都有斷氣的可能。當時他的心情卻十分平靜。病癒後到蘇州參訪禮拜印光大師,頂禮後向大師報告病中的心境:「一不慌張,二不恐懼。只是有一個遺憾:平日還沒有把佛念好,仍有妄想、雜念。」大師聽後大聲喝斥:「你有這種想法,恐怕就不能往生了。什麼叫做念佛念得好?十念當往生。」「十念」必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蕅益祖師說:「十念通二時。」十念可分為「臨終十念」與「平日修持十念」兩種。在臨終十念方面,「觀無量壽經」說:一個十惡五逆的眾生,所作所為罪大惡極,命終當墮地獄。這種罪惡眾生臨命終時,在地獄猛火已經現前,即將墮入地獄之時,若還有機緣能至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令聲不絕,這個地獄猛火就會變成蓮花,這個罪惡眾生也能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在唐朝時以殺牛為業的屠夫張善和,臨命終時見群牛前來索命,且地獄烈火已經現前,張善和恐懼萬分,驚急呼喊其妻,大叫:「就要下地獄了,快來救我!快來救我!」此時幸好有善知識來,教他趕緊至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張善和立刻遵從,真切稱念,未滿十聲,便面帶喜色,說:「我見阿彌陀佛從西方來,賜我蓮花寶座。」說完就往生了。
  在平時修持方面,宋朝高宗時的國學進士王日休老居士,是佛學大師,也是修「持名念佛」的大修行人,有大成就。他說:若人每日早晨盥洗後,在佛像前(未設佛像就面向西方)先頂禮三拜,然後合掌恭敬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能多念當然更好)。念完,跪在佛像前合掌念「大慈菩薩發願偈」:「願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一遍。或念「大慈菩薩讚佛、歸依、懺罪、迴向、發願全偈」:「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迴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一遍。念畢,恭敬頂禮三拜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恭敬持念者,滅一切罪、長一切福。每日至誠如此,必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宋朝高僧慈雲懺主遵式大師,見當時的國王大臣因政務繁劇,想修行又沒有時間,乃設立了「晨朝十念」念佛法。修此法用時短,又最能攝心,後來諸多祖師都以這種念佛法,做為普攝群機的最勝方便。
  修「晨朝十念」行者,每日晨起盥洗後,在佛像前先頂禮三拜,然後恭敬合掌,在佛像前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口氣(十念),每一口氣的長短隨人而異,氣長的可念十幾聲,氣短的只念幾聲也好,盡一口氣為一念。念時佛聲不高不低,不急不緩,主要是令氣不散,藉氣束心。念佛要專注,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念完十口氣後,跪在佛像前至誠恭敬,合掌念「大慈菩薩讚佛、歸依、懺罪、迴向、發願全偈」一遍,念畢恭敬頂禮三拜而退。(全偈文如前,即:「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迴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以上兩種平時修持的「十念」念佛法,蕅益、印光等許多祖師大德都非常讚嘆,謂若有深信切願,從起修至臨終每日遵行不缺,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人生的目的就是學佛,學佛的目的在於今生就能脫離生死輪迴。只要信願堅固,佛說「十念」必定往生極樂世界,脫離六道苦海是真實語,絕對不容懷疑。然平日修持若僅限於每日十念,雖「無不往生」,但「恐九品中不高耳。」
  蕅益祖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念佛之深淺。」如果時間允許,行人宜遵照祖師大德所設之「最簡單的早課與晚課念佛儀式」念佛。其方法為:一、每日早、晚漱洗整理服飾後,先在佛前頂禮三拜。二、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遍。三、合掌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一遍。四、念「南無阿彌陀佛」三百遍或五百遍、千遍、萬遍。五、合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遍。六、至誠跪在佛前,恭敬合掌念「大慈菩薩讚佛、歸依、懺罪、迴向、發願全偈」或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一遍,念畢恭敬頂禮三拜而退。
  印光祖師開示;念佛之人除早晚課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金剛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又念佛要心存恭敬,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功德。能夠攝心念佛,就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應。
  

 
淺談修淨之人不宜於臨終捐贈器官或大體 ......淨喜   Top

  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為求臨終無障碍,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安詳往生極樂,除平時信願念佛外,行有餘力還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廣結善緣、回向西方。
  而發心捐贈器官或大體之人,則醫生為了保存器官不致壞死,必須趁病人剛斷氣(心跳、脈搏停止或腦死、瞳孔放大)隨即切割欲捐贈的部位器官,且不施打麻醉劑。如是捐贈大體者,依照昔日醫學報導,則更殘忍,病人一斷氣馬上將大體掛起來,趁還有體溫、血液尚未凝固時,一邊動脈放血,一邊靜脈注射福馬林(防腐劑)來保存大體內外的完好,而無論是切割部分器官或保存大體,都是醫師以醫學的角度,認定此人已命終,只剩下軀殼而已,完全用對死者的作業方式來處理。
  如以佛法論,此人一斷氣,除大善或大惡之人的神識,可於一剎那或極短的時間離開身體外,一般人則是體溫漸漸冷、神識慢慢離。經云:「壽煖識三,更互依持。」只要還有體溫,則神識仍執持著身體,表示此人還未命終,也就是還有知覺的可能。例如本家院民M94-289賴先生於民國九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清晨六時半,突然斷氣,經送醫急救無效,醫生已宣告死亡後,當運回本家聖蓮室,法務組長在旁邊助念時,家屬趕到,大聲叫了亡者的名字,亡者突然七孔流血;又學醫與學佛一書中記載,一位鼻咽癌的年輕女病人,已斷氣一、二個小時,血壓、心跳都測不到,然郭醫師向其開示佛法,助念佛號時,亡者竟感動的淚流滿面,可見醫學上所謂的命終,在佛法上還是屬於臨終階段,必得要等到身體體溫完全冷透,神識完全離開身軀,此人才算真正命終,依淨土宗祖師大德的經驗,凡人斷氣後八小時內,以不動臨終者的身體、不在其旁哭泣,而能一心念佛號,令其提起佛念為穩當。
  所以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除已斷見惑、不再執身見外),於臨終時不宜捐贈器官或大體,以其恐影響一心不亂,心起顛倒,失去往生極樂之大利益。須知,簽定捐贈器官或大體者,頂多只利益幾人而已,如能不捐贈器官或大體,而能助念往生西方,待華開見佛、悟無生忍、乘願再來時,則遍於十方世界利益無量無數眾生,此等利害得失,真是天淵懸殊啊!

 
「助念流程及薦亡方式之探討」部分內容補正 ......郭宗旻   Top

  「助念流程及薦亡方式之探討」部分內容補正
  法務組長郭宗旻學習
  本家第55期家訊刊登「助念流程及薦亡方式之探討」一文中,經師長指正後,今刊登已修訂之原文如下:
  (字體較粗者,為補正之內容)
  本家於去年(96)十一月二十日在新菩提醫院雪廬紀念堂舉行佛教臨終關懷研討會,邀請全國各長期照顧、安養護機構同仁及蓮社助念志工,共百餘位參加研習。後學有幸報告此題目。因才疏學淺、表達笨拙,謹將本家目前處理助念之流程及建議遺眷薦亡之方式(以印祖、雪公開示內容為體,糅合本家現場經驗為用),提供大家參考,不敢說是範例,只希望有助於各機構及臨終者,昔一童子捧沙供佛,佛憫其誠而欣然受之,今後學不揣譾陋,願追彼芳蹤,還望諸先進善知識,憫不見棄,慈悲指正。
  古德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人自投胎的一剎那始至老死終,每件事都須審慎的規劃執行,如能以儒佛之教化為主,輔之以現代技能,生則能按部就班漸入聖賢之域,死則能掃除障礙臻於極樂之邦,尤其到了臨命終時,如華嚴經云:「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平常運籌帷幄的意根、到此時已經散壞,不起作用,此時只能靠平時修持的業力及身旁眷屬的護持、蓮友的助力,如果自己平時修持好,八識田裡淨業種子多,則亂心位上(臨終的最後剎那,因意識不起現行,故八識田裡無量種子紛起現行故稱之)佛號種子一起來,則感佛接引,往生西方,若平時悠悠泛泛,染淨種子參雜,則此時,身旁眷屬,蓮友的助念就非常重要,而且是往生極樂的最大增上緣,所以整個助念流程,現場的擺設及助念者的如法助念,就顯得特別重要。以下即是助念的步驟:
  一、掛佛像或張貼佛像,以病人能看到為原則。掛妥後點香環。
  當我們接到老人病危通知時,請帶著捲軸的大張佛像及助念袋(此為台中蓮社為方便助念所特製,內有小張佛像、往生被、助念通告、回向文、引磬、香環、助念小冊子及文具等)到現場時,先掛大張佛像,以病人能看到為原則,如病人是半躺,則佛像仍應掛在床尾,或問:佛像掛在病人的腳下,似不恭敬,是否另擇他處?答:臨終時,可權變。倘遇病人即將斷氣或迴光返照,突然清醒,來不及掛佛像時,為使病人最後能看到佛的接引像,亦可手拿著佛像,口念著四字佛號,直至病人斷氣為止。後學曾助念一位台中蓮社吉祥念佛班的老蓮友名叫李楊秀鑾,當醫院送回家時,已呈現彌留狀態,然往生前幾個小時,突然清醒,後學隨即拿著佛像給她看,並鼓勵幾句說:師姑!時間到了,阿彌陀佛已經要來接您了,趕快跟著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雪公老恩師在那邊等您。當師姑看見佛像,聽到她最敬愛的老恩師時,頓時提起全部的精力,拚命大聲念了幾十句阿彌陀佛聖號,過沒多久就安祥往生了!
  另外,點香環的作用一方面供佛、祈請佛來接引,再者令病人聞香易生起佛念,三者可以消除異味,令病房內香氣充滿。(飭終須知特告誡:因為病人快要斷氣,身上如有大小便穢,不可換洗,必等到助念八小時後,全身冷透以後,方可換洗。)
  二、張貼回向文及助念通告等,以助念者能看到為原則。
  回向文張貼於佛像旁稍下方之處,俾便助念者助念畢可看著回向一遍,助念通告則張貼於病房門口,使來訪探視之親友得以遵循,不致干擾。
  三、往生被,於病人彌留時,即可蓋到胸前,待斷氣後,約幾分鐘,再全身蓋上。
  往生被又叫陀羅尼經被,整條被是由梵文或藏文書寫印上去的,具有不可思議之大威德加持力,據說清朝時代,須二品以上的王公大臣死後,奉旨賞給,今無此禁,然應生尊重心,難遭想,全身蓋上可使亡者身心安樂,得以順利往生極樂,永脫苦輪。另可防蚊蠅觸身。且可使家屬得以專心懇切念佛,避免見到亡者的臉而悲痛哭泣。另為防螞蟻上身、病床四角最好灑點石灰或痱子粉。
  四、助念一律只用引磐引導念佛,不危急時可從「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開始,如較危急可從六字洪名開始,甚危急或是正斷氣則直接念四字洪名。
  古德曾云:「引磬聲清、木魚聲濁,助念時即是要提醒病人生起佛號,故只用引磬不用木魚,病人如昏沈,執磬者,可向近病人耳邊多敲下,同時佛聲亦提高幾聲使病人的心,念念不昏迷。」
  五、甚危急或剛斷氣時,應念快板且高聲,待一小時後才漸恢復平板,為求一心,統一念「ㄛ」彌陀佛,音調適中(勿太低或太高)整齊劃一,嚴禁雜音(諸如開示法語、慰問語、講話聲、電話鈴聲、桌椅搬動聲、咳嗽哈揪聲等以及家屬哭泣聲或想聚在身邊以哭泣聲念佛等),以免臨終者動情愛失去正念,嚴禁沐浴更衣觸探亡人身體,以免起瞋恨心墮落。此時助念者切勿換班,勿交接引磐,如必要換班或交接,至少須過幾分鐘後,再做以上動作。勿碰到病床,一心助念,只要能令病人生起佛號,功德就無量了。
  
  亡者生前有特別交代事項,如念「ㄚ」彌陀佛或不用引磐,只清念或都念快板等,助念者均應隨順配合。或問:開示法語令其提起信願念佛,有何不可?答:病人神識尚清楚時,簡短開示法語令生信向則可,根據飭終須知:助念人才到,若遇病人的氣剛剛斷了,或氣斷已過一、二、三個小時……最好先要高聲開導過一次,然後才助念。如果危急或剛斷氣時,大眾已正全心一意恭念萬德洪名,臨終者此時或隨眾一心念佛,或已見佛要來接引,此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淺伏見思,得相似一心),卻被你一開示,則大打閒岔,設或此人念頭因之一動、分別心一生、佛號一斷,則蒙佛接引之機恐失矣!心念之微細若是,可不慎哉!
  若無他心道眼,此時,豈不仰遵佛祖誠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之為愈乎,且一切開示中,有能超諸其(萬德洪名)上者乎!願深思之。
  六、助念者敲引磐時間以20分鐘為一段落(時間太短、恐交接次數頻繁、影響一心,時間如太長,恐執磬者疲累而影響節拍)交接時,接的人應在「陀」字敲三下,才接過去,交的人待接的人接過去後亦在「陀」字敲三下,才算完成。
  七、敲打引磬技巧甚為要緊,關係整體念佛莊嚴,故應練習熟練,速度要求平穩,大小能趨一致。在醫院病房或深夜時,盡量小聲以免影響其他病患安寧。
  八、助念換班時,為維持念佛的莊嚴氣氛,下一班來接時,應由二人先進來(其他人在門外等候),一人告知要換班,另一人接打引磬,待此班回向畢出門後,其他人再進來助念,以免擁擠及吵雜。
  九、如果助念人少(只有一、二人),則可隨著念佛機佛號輕聲念(因大聲念難以持久且傷氣易受病)。
  十、助念即將圓滿時的參考步驟:
  (一)自病人斷氣後至少須助念八小時,待助念即將圓滿前二十分鐘左右,佛號可漸趨快板,此時,應請遺眷跪在佛前,一心求佛接引亡者。
  (二)剎板後念回向文前,引領者可簡短念幾句祝禱語如下:「助念功德已經圓滿,謹將念佛的功德回向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特別回向亡者○○○居士,決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早日花開見佛,悟無生忍,乘願再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回向的時候,要至誠、要懇切!」
  (三)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弟子○○○居士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接著唱念回向文,念畢,向佛像行三問訊禮(遺眷三頂禮),向亡者遺骸行三問訊禮(遺眷三頂禮),請遺眷向助念志工行問訊禮。功德圓滿,阿彌陀佛!雪公恩師叮嚀,助念者必須注意二點:一、自己吃飯,不麻煩別人,只喝茶可以;二、萬不可收紅包,此絕對不可破例。
  

 
施公義郎老居士生平事蹟 ......簡董事長金武講述   Top

  施公義郎老居士,於民國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六日生於鹿港,一○二年元月二日晚上七點往生西方,享年七十四歲。
  施公義郎老居士自幼跟隨父親,從事木工行業。年輕時他就有一顆正直、熱誠的菩薩心腸,希望將來能做救人、助人的菩薩事業。施公義郎老居士二十七歲與戴阿麵小姐結婚。長子伯勳出世以後,施公義郎老居士在工作之餘,他開始去學針炙,看醫學、醫藥的書,經常看到三更半夜,雖然因學力不足,無法接受到正規醫學教育,但是施公義郎老居士熱心救人的菩薩心,猶然精進,沒有退轉,他對學習中醫藥,樂此不疲,不疲不厭。
  民國六十二年,舉家搬到大里。在施公義郎老居士三十九歲時,跟營造公司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施公義郎老居士在國外工作期間,還是很熱心地,分享他的自學心得,熱心幫助同事。施公義郎老居士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了一年之後便回來台灣。民國七十年,四十一歲,參加山岳協會,當醫護組長,救助登山客。所以也曾經接到獲救者,事後來信,表示感謝。施公義郎老居士若在路上看到車禍,他一定停下來搶救傷患。後來,施公義郎老居士也參加紅十字會研習,取得急救證照。
  十多年前,台中縣大里鄉理燙髮美容業職業工會缺乏辦公處所,施公義郎老居士也很熱心協助尋找。所以,隨後施公義郎老居士就擔任職業工會理事乙職,服務了十多年。
  施公義郎老居士與菩提仁愛之家結緣,是由本家員工吳秀琴師姐,請施太太擔任安老所的理髮志工開始。施公義郎老居士當時也很高興,便全家總動員免費服務,施太太幫老人整理好頭髮後,施公義郎老居士就協助推輪椅,護持老人家平安地回到仁愛之家。之後仁愛之家,有哪個地方需要修理,便請施公義郎老居士幫忙修理。謝昭成居士,擔任家主任時,一聽說有這麼熱心的人,就請施公義郎老居士進入仁愛之家擔任正職的庶務工作。施公義郎老居士工作之餘,也擔任咱菩提仁愛之家法務志工,參加太虛紀念館早、晚課,擔任悅眾的法務,十五年以上。早課與吳海圍居士配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未曾中斷。又在咱菩提仁愛之家,每週二太虛紀念館的講經活動,義務負責泡茶、奉茶工作。平常只要是仁愛之家的講經法會,也必定隨緣參加。
  施公義郎老居士平時也很熱心參加助念。除了於深夜協助安老所往生的老人助念之外,還利用時間,參加台中蓮社助念團。助念時段,排於晚上九點到十點半,前後達十年以上,實在功德無量。
  兩年前,施公義郎老居士更發菩提心,在台中蓮社受菩薩戒,以上果下清律師為得戒和尚,在佛法修持上,更加精進用功。
  受施公義郎老居士仁慈感化,所以出好子孫。他的子女、媳婦、女婿,或在本家服務,或在郵局上班,或在安親班當老師,或從事貨運事業,為社會、為國家努力貢獻,這都是受到施公義郎老居士德化所致!
  世間無常,苦空無我,去年三月,施公義郎老居士的身體違和,略感進食困難,經檢查,得知胃部有腫瘤。施公義郎老居士就一方面接受中醫治療,一方面自行默默於佛法上,加強念佛用功。並在三個月前,即九月十六日,萬緣放下,召開家庭會議,對子女理智地交待後事,不急救,不作藥物注射治療,臨終希望得到蓮友助念,一心求生西方淨土。並勉勵子女要信佛,要學佛,要以佛教儀式,處理後事。
  往生前幾個月,雖然面容矍瘦,體力日漸虛弱,對於蓮友前來關懷並開示法語者,莫不頷首,表示信受;有人陪同念佛時,皆能隨念。元月二日往生當天早上,仍然清楚地聽聞蓮友警策鼓勵,並雙手合十,跟著蓮友念十聲佛號,當時並無氣喘或昏迷等臨終現象。於當晚元月二日七點往生後,蓮友助念二十四小時,長子伯勳及二子伯樹,親為父親擦拭更衣,發現四肢柔軟,面容安詳,家屬咸感安慰。
  施公義郎老居士一生行儀,在世間法上:品行端正,無不良嗜好;對工作盡忠職守,熱心助人,洵為子女表率。又在出世法上:護持道場,熱心助念,利益他人,最終也獲得蓮友道誼回饋,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絲毫不爽。印光大師說:「能于家庭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總觀施公義郎老居士一生行儀,就是一位善人,善人的心,與阿彌陀佛的心,是相應的,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必定往生西方。
  

 
佛教在印尼 ......同仁丁   Top

  本家外籍同仁有來自越南及印尼,越南的佛教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流行於其境域,而流傳至今,仍為其國內主要信仰。印尼則多信仰回教,現佔人口百分之八十六,來台工作的印尼人,很少不是穆斯林(穆斯林即回教徒)。雖是如此,考其歷史發展,竟然與佛教也有相當深的因緣。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因火山灰蓋覆而被聯合國專款修復,在爪哇中部的婆羅浮屠遺跡。根據維基百科,其興建年代,約在公元第八世紀,規模之大不在柬埔寨的吳哥窟之下,已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確認為當今最大的佛寺。主體長、寬各123公尺,高有47公尺,含72座佛塔,建築相當宏偉,各有莊嚴的佛陀坐像於其中。倘若當時社會各階層沒有相當廣泛且深入的佛教信仰,絕對不可能出現如此規模的建築物。
  中國佛教的相關歷史記載,是公元第四世紀,東晉時代前往印度求法的法顯和尚。曾因海船於回程途中,被風吹到爪哇。其所著《佛國記》記載:「九十許日,乃到一國,名耶婆提,其國外道婆羅門興盛,佛法不足言。」也有學者認為是到達蘇門答臘島上,總之皆在今日印尼的境內。
  印尼位處中國與印度的海上絲路的中途位置,其受到印度教的影響,外道興盛可想而知。不過,在法顯和尚到達印尼後約十年,有一位來自印度弘法的求那跋摩三藏法師,經過斯里蘭卡,轉往爪哇,度化王母及國王,竟然讓國王發起菩提心,要出家修道。高僧傳記載這位當時已證初果的三藏法師:「後至闍婆國。初未至,一日闍婆王母夜夢見一道士飛舶入國。明旦果是跋摩來至。王母敬以聖禮從受五戒。母因勸王曰。宿世因緣得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後生之因永絕今果。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漸染既久專精稍篤。」闍婆即爪哇。法師的德行以及神通道力讓國王佩服不已,因此國王發心要出家修行,但是群臣反對,國王便開出三個條件,若大家答應,即可不出家。「一願凡所王境同奉和上。二願盡所治內一切斷殺。三願所有儲財賑給貧病。群臣歡喜僉然敬諾。於是一國皆從受戒。」所以將三藏法師奉為國師,廣行社會慈善救濟貧病者,百姓普遍受戒,斷除殺生的惡業,這樣的社會不是一片祥和之氣嗎?是否因此影響後世,造成婆羅浮屠的興建,不得而知。因為中間隔了三、四百年,也有可能佛教與外道互為消長。還有其他高僧再行度化,也說不定。求那跋摩三藏法師後來被南北朝的宋文帝請到中國弘法,並翻譯與佛教戒律有關的經典。
  另外歷史上,大約一千多年前,印尼本土曾經出現一位在佛法很有成就的修行人,就是金洲大師。金洲大師是王子出身,從小就很有善根,長大後前往印度出家,學習佛法,有極大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大家稱他為「金洲慈氏」(因為他居住在蘇門答臘的海邊,自古以來該山區出產黃金,所以稱作金洲。)。大師後來成為藏傳佛教第十世紀時,重要的復興者-阿底峽尊者-所最尊敬的導師,影響最大的是有關菩提心的教義部份。阿底峽尊者說:菩提心的教義是佛陀整體思想的精華,能把妄念淨化,使能從中得到受用,而不再成為我執我愛的奴隸。阿底峽尊者本是印度阿蘭陀寺的上座,六十一歲時,由於悲憫藏地有情眾生,不辭艱難,翻越崇山峻嶺,到達西藏,傳播佛法二十三年。當今佛法在全世界弘揚開來,密宗的修持者,佔不少部份,應該都相當尊崇這位印尼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金洲大師。
  現在的印尼,雖然回教信仰者佔多數,不過也有不少佛教國家漸漸地將佛法種子再帶去印尼,如斯里蘭卡、緬甸等國;台灣的法鼓山及慈濟也發揮了一些影響力。本家的黃董事,所開創的服飾公司在印尼設有分廠,是慈濟榮譽董事,在一九九八年排華暴動中,不僅工廠本身未受破壞,居然還成為保護華人的一處場地。另一個事例,說明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觀音、彌陀的信仰。二○○四年的南亞海嘯中,有一位印尼華人生還後自述,當時在緊急狀況,因念佛不已,而後獲救。印尼華人的信仰中,有部分轉信回教,有因荷蘭統治時期而信仰基督教者,也仍有受傳統觀念影響,而繼續供奉祖先,信仰佛教者。
  我們探討印尼的佛教歷史,並非要改變外籍同仁的信仰。佛教講眾生皆有佛性,不過也講萬法隨著因緣生,隨著因緣滅。各宗教的興衰,都有其軌跡。即使是回教徒,依其本有的戒律:不偷盜、不酗酒、不私通、不誣陷私通、不搶劫;只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不同宗教中,異中求同,相信這些印尼同仁還是可以將老人家照顧得很好,共同實踐創辦人的宗旨。
  

 
佛學講座心得 ......如文   Top

  前言:
  本家為加強員工認識佛法及提升心性涵養,於101年11月25、26日及12月2、3日各兩天,假台中佛教蓮社德明樓,分別舉辦兩梯次佛學講座,作為員工教育訓練。邀請台中蓮社相關師長擔任師資,分別講演佛學概要、唯識簡說、般若心經、幸福人生、淨土簡說、論語等課程,以下為部份同仁心得分享。
  
  佛學講座心得(一)
  照服督導蕭麗秋
  
  進入仁家工作將近十個年頭了,第一次全程參與一系列的佛法課程。上課前,主管們再三叮囑上課的禮儀規範,讓我原本對佛法感到深奧難懂的面紗更添一層畏懼,忐忐不安之心可想而知!姑且先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正向心態參與,相信會有喜樂的收穫!
  身體的安頓固然重要,心靈的安頓更是不容忽視。但要如何來安頓呢?其唯一法寶便是「念佛」!唯有念佛才有依靠!日常生活中,我無法貫徹始終,但,均能在仁家的早晚課跟隨著長輩們虔誠的念佛,一句佛號聲聲傳入我耳我心,在我起心動念之際自然而然應聲而出「阿彌陀佛」;一句彌陀深深植入我心,一句彌陀緊繄扣住我與長輩們的心!
  「萬法唯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真心、妄心就在一念間。六道輪迴,頭沒頭出。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簡持,唯有念佛最為殊勝!
  聰明者未必有智慧,智慧像一條船載著我們快樂到彼岸。智慧開發了我們的心性,其力量來自我們自己本身!因緣所生因緣所滅,我們都須放下我們的執著。
  健康平安就是福,日常生活中,須做到敦倫盡分,以真誠美好的心來召感幸福,用真心厚待親人,以佛法圓滿天倫。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任何境遇,只要能準確調整心的頻道,那麼,當下就是幸福了!你(妳),幸福嗎?我很幸福!
  此次整整兩天的佛學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在職場中求好心切往往撞得滿頭包,適時的充電是必要的!感謝仁家用心安排與規劃,讓同仁們充飽了電再繼續為仁家的長輩們服務。相信仁家的長輩們都能在仁家得到一個身心安樂的晚年!
  
  
  佛學講座心得(二)
  照服督導池慧玲
  作家趙寧曾說過:彩虹是由雨水和陽光構成的,雨水是淚水,陽光是笑容,人生所有的美麗都不會有例外,沒有淚水,就不可能有彩虹。
  我們學佛到底要學什麼?佛的定義是「智者」、「覺者」。因此我們學佛便是要像佛一樣,清清楚楚察覺我們的人生狀況,不被眼前小得小失、悲歡離合、順逆等境界所牽絆,把宇宙人生看得明明白白。並且對我們所面對的一切,以覺悟的心去面對,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的一言一行豈可不慎乎!
  眾生一直在六道中浮浮沉沉,那是因為我們都被執著所困縛,被貪、瞋、癡所控制,導致活在痛苦、煩惱中,跳不出生死輪迴。事實上,宇宙萬事萬物是無常的,隨時隨地都在改變,沒有一個東西是具體存在讓我們執著的,我們更無法追求永恆,所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既然無常,便不需去抓著不放。唯有透過「空」的道理,用智慧開啟我們本具的佛性,了解宇宙人生,不讓那些虛妄假相影響我們,方可跳脫煩惱大河,達到不生不死彼岸啊!
  其實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在心中不假外求,若能把握當下的每一個學習機會,面對所有的逆境,相信自己心念的力量,,破迷啟悟,終將了脫生死,成就佛道。
  
  
  
  
  
  
  
  佛學講座心得(三)
  照服督導李秋蜜
  孔子教育門人要培養厚實力,要適時、不斷的、重複的學習,然後去實踐履行。當面對人生四大問題時,更要學會如何超越:面對生活問題時,要充實自己的知識和才能,面對人際問題時要敦倫盡分,面對心理問題時要降伏煩惱情緒,面對生死問題時要深信發願,求生西方,當生成就。
  淨土法門是求生西方之特別的法門,只要深信發願,專修持名,藉此二力法門,即有不可思議之功德。修法必先安頓身心,要除掉妄想、分別心,即能見本性。有所謂「真心有如大海,妄心如波浪,一而不可同,異而不可分」。佛法如心法,面對現象,拋開執著,一句一句佛號,能見真如本性。
  找到人生的平衡點才是最高點,就是幸福的人生。命由己造、福自己求、福禍無門、唯人自召。聞法十載,應覺悟萬法皆空,唯有捨棄執著,才能身心自在。
  
  佛學講座心得(四)
  照服督導鄭妙珍
  人生的課題,無論生活上、人際間,在不同階段要面對不同問題,做任何事都須具備專業、廣學多聞,須透過不斷學習,從不知到知,親自動手親身體驗,學來的東西透過思維、了解後智慧增長,尤其逆境中遇到問題更需勇於面對、接受、處理,問題解決才能超越,使事情更圓滿。生、老、病、死等,都是因緣所呈現,果報皆不同,因貪嗔癡,所造業不斷輪迴。
  學佛不離世法,須敦倫盡份,行菩薩道發菩提心,廣結善緣。學佛的慈悲心,修正生活中的言行,修心息貪嗔癡、修戒定慧,心靈境界提昇,斷惑才不造業,人有我執,破執無我,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離苦得樂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幸福那裡找,其實幸福也要經過不斷習,離我執無我,待人處事真心如親,厚人,克己知足,幸福的源頭就在你身邊。
  
  佛學講座心得(五)
  守衛陳春芫
  從古流傳至今的佛教,有多少人能多明白並且相信呢?有機會接觸佛教所創辦的仁愛之家,接受佛法的洗禮,機會又有多少呢?三生有幸,只能這樣子形容自身的遭遇。
  公告出現一張單子,內容寫著某月某日有兩日的佛學講座課程,內心興奮不已。因為佛堂才有的課程,在職場竟然能夠遇到,只有高興還是高興。主管為了讓所有的同仁都順利參加,所以分兩個梯次,慈悲之心可見,高興之外還要感恩才是。雖然排班問題困難重重,但是最後還是一一突破,順利再公告一張佛學講座當日的座位表。「我參加第一梯次,坐在這兒,第一排。」內心自喜的說。感恩之心由然而生,不知道要說什麼才好。只希望當日能認真、專心的聽課了,不然無以回報。
  溫馨的事情還有一件,那就是我們的安全股長主動問說:「知不知道通往蓮社的路要怎麼走嗎?」「不太知道,因為沒有去過。」所以主管電腦列印了三張地圖,送給我們守衛一人一張,讓我們感動不已。雖然科技很發達可以自己上網找路,但是股長熱情又主動,還是讓人感覺好溫馨,人與人之間的對待,就應該向安全股長學習才是。「人間處處有溫暖」就是這樣子,釋善意也。
  不久以後上課的日子終於來到,這是我第一次進入蓮社,是我夢想進入的地方。因為上一次蓮社參觀行程沒有能夠參加,所以一直很期待。
  第一堂課「哇」的一聲進入,因為老師講到了宇宙觀,引導大家說:「也可以說觀宇宙。」觀宇宙中的我,是多麼的渺小,應該好好修道才是。而唯識淺說一門課程,好像有聽沒有懂似的,一知半解。然後第二日的課程講到了「心經」以及水的結晶,讓我們明白心念不正,身體就不健康的道理。還有講到家庭教育,用投影片很精采。
  時間過的很快,一轉眼就過去了。我懷念兩日的便當的美味,也憶及主任的用心、點心多樣豐富。值得一提的是去會因由,在第一日的開場白內容:主任去台北參加了兩日的佛學講座,感覺很好,也希望同仁感受一下,才有這一次的這樣一個課程。「幸福嗎?」「很美滿。」謝謝主任把道帶來仁愛之家,讓我們親身體會。佛教的好,現在我們都知道了。
  

 
我所見到的菩提長者 ......賴孟珮   Top

  在菩提的長者一共有二百多位,我所見到的長者只是其中一部分,並未認識所有的長者,僅敢以所見作一些分享。
  在平時所見到的長者中有行動不便者,也有行動自如者;有熱心服務者,也有接受照顧者;有樂於分享者,也有不敢表達內心想法者。不論是哪種長者都需要有人關懷,不論是否有表達出來,內心都渴望有人關心。長者的家屬、親友及菩提的志工、同仁都需要盡力協助長輩,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實愉快。
  長輩們都很喜歡熱鬧的氣氛,因此本家時常舉辦活動,有表演活動、慶生會,及各種節慶活動,營造出不同的熱鬧氛圍。活動前,長輩期待的眼睛閃閃發光,甚至有時還會特別化妝配合活動。活動中,他們熱心參與,配合主持人的要求,不僅讓活動順利進行,並且讓歡笑及溫馨的氣氛深深植入每一位參與者的心中。
  每一位長輩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聽他們述說以前的故事,同時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示。每一位長者都需要有人關懷,盡力照顧長輩,耐心對待每一位長輩,滿足他們的需求,讓長輩在本家得到滿足及幸福。同時,也能給予照顧者成就感及滿足感。與長輩的每一互動都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我想,幸福就在每一個互動當中,把握和長輩相處的每一個當下,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