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62期

淨喜安樂死與自然死之管見

念佛老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淺說(八)

圓香居士圓香居士致朱斐居士函

朱斐我為甚麼要印《學佛回憶錄》

簡金武講述本家住民黃貴花師姑生平簡介

無我側記 黃貴花師姑

白素權有愛無礙‧真心相待─老化體驗營心得

林雅亭廖阿公的生命記憶

張雅玲一本自由行走的六法全書

王意婷生命記憶~呂阿嬤

淨慧服務的馨聲-看見愛的真諦

蕭麗秋更寬更廣的學習與照顧

安樂死與自然死之管見 ......淨喜   Top

  根據《維基百科全書》裡對「安樂死」的定義如下:
  安樂死有「好的死亡」或「無痛苦的死亡」的含意,是一種給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無痛楚,或更嚴謹而言「盡其量減小痛楚地」致死的行為或措施。一般用於個別患者出現了無法醫治的長期顯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對病人造成極大的負擔,不願再受病痛折磨而採取的了結生命的措施時,經過醫生和病人雙方同意後進行,以通過提前死亡的方式減輕痛苦。
  安樂死非安樂
  此種以特定方式(例如透過注射或吃藥等)刻意結束病人的生命,是有違常理,且容易被濫用而成為自殺或殺人合法化的理由,甚至被少部分邪見者用來做集體自殺或個人恐怖攻擊等危害社會治安行為。以故引發了許多國家很大的爭議,目前只有荷蘭、比利時及美國奧勒崗州等地立法容許,然執行時是相當嚴格的。
  去年(九十九年)底,臺北市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殺人命案,起因就是殺人者對「安樂死」誤解了,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這對結婚已五十餘年的恩愛老夫妻,因妻得了帕金森症又摔斷腿,需長期照顧,而子媳都住美國,工作繁忙,無法請假回來照料,重擔全落在老先生一人身上。妻體諒其辛苦,曾示意說:「如能比他早走,則較幸福,早得安樂。」於是老先生信以為真,大量餵其安眠藥後,趁昏睡時,用螺絲起子釘入頭顱深達九公分,其妻曾一度呻吟後命絕。事後檢警查問時,老先生一直認為沒有做錯,完全是依照妻子的意願,早點讓她解脫。殊不知妻子不但沒有解脫,老先生也犯了法,兩者均陷入痛苦中,難以自拔!
  根據《自殺以後的真相》一書記載:上海市法藏寺興慈老法師親口說道:「天臺山方廣寺(即興慈法師所主持者)有二僧,之前是同參道友,後來其中一僧因為某一原因,跳石樑橋自殺而死。有一天,另一僧正入定間,見已死之僧,忽然現前,恍惚間隨之而出。行至石樑橋畔,那已死之僧,突然間一躍而下。惟見血肉狼藉,宛轉痛苦,慘不忍睹,既而回復原狀,云:『我天天受如是苦。』彼僧心為感動,遽然出定。」(案:入定所見之境,為真實之境,非同夢境或幻境。)
  由上可知,以自殺的方式刻意結束生命者,死後還得循環受苦,其苦之深度,比生前之苦更勝百千倍!
  自然死是善終
  根據從事「安寧緩和醫療」研究專家學者對「自然死」的定義如下:
  「自然死(NaturalDeath)是不使用高科技或特殊的維生方式來延長疾病末期狀態之瀕死階段,讓疾病因自然進行而死亡謂之(但絕不加工致死,亦不減去必須的或普通的醫療照顧而致死)。」所以,臨終病人不作心肺復甦術(CPR),或「不予」及「撤除」無意義的延長瀕死期醫療措施,是屬於自然死的範疇。
  根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法師至印度留學時,在那爛陀寺參拜了戒賢大師,而大師述說了一段稀有因緣。在玄奘法師抵達前三年,戒賢大師得了一種風病,每次發作時,手足就像火燒刀刺般的痛苦,後來延至全身,真是痛苦難忍,於是想絕食自盡。當晚夢見文殊菩薩現身開示說:「你因宿世曾作國王,常惱害眾生,故招此報,你應至誠懺悔,隨緣消舊業,對於苦要安忍,勤加宣講諸經論,久之自可銷滅。若只知厭身,苦終不能盡。三年後,有一位支那(中國)僧人,遠來求法,應當傾囊相授。」後來果真一一應驗。
  以佛法論,人的身體是來酬償過去世所造的業,必須要到這一生的業受盡了,此一果報身才算終了。如果以藥物注射或加工致死的方式來提前結束生命,或已達不可治愈的程度,卻以CPR等侵入性的治療,故意延長生命,那無非是揚湯止沸,只會苦上加苦而已。
  以故目前我國施行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臨終病人可選擇不施行CPR或無意義的延長瀕死期醫療措施──DNR(DoNotResuscitate)(註一)。立法院於今年(民國一百年)一月十日通過部分條文修正案(詳見註二),可由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經該醫療機構之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後,予以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讓病人得到尊嚴的善終。這似乎較符合因果律的慈悲行為。
  注一: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者,臨終可以「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插管、心臟按壓、藥物急救、心臟電擊、人工呼吸等救治行為)。意願書可向台灣安寧照顧協會(電話:02:2808-1585)索取。(25160台北縣淡水鎮民生路45號)
  注二:
  2011/01/10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
  第一條 為尊重不可治癒末期病人之醫療意願及保障其權益,特制定本條例。
  第六條之一經第四條第一項或第五條之意願人或其醫療委任代理人於意願書表示同意,中央主管機關應將其安寧緩和醫療註記於全民健康保險憑證(以下簡稱健保卡),該意願註記之效力與意願書正本相同。但意願人或其醫療委任代理人依前條規定撤回意願時,應通報中央主管機關廢止該註記。
  前項簽署之意願書,應由醫療機構或衛生機關以掃描電子檔存記於中央主管機關之資料庫後,始得於健保卡註記。
  經註記於健保卡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與意願人臨床醫療過程中明示之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以意願人明示之意思表示為準。
  第七條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應由二位醫生診斷確為末期病人。
  二、應有意願人簽署之意願書。但未成年人簽署意願書時,應得其法定代理人之同意。
  前項第一款之醫師,應具有相關專科醫師資格。
  末期病人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第一項第二款之意願書,由其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代替之。但不得與末期病人於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前明示之意思表示相反。
  前項最近親屬之範圍如下:
  一、配偶。
  二、成人子女、孫子女。
  三、父母。
  四、兄弟姐妹。
  五、祖父母。
  六、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
  七、一親等直系姻親。
  前三項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得以一人行之;其最近親屬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依前項各款先後定其順序。後順序者已出具同意書時,先順序者如有不同之意思表示,應於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前以書面為之。
  末期病人符合第一項、第二項規定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之情形時,原施予之心肺復甦術,得予終止或撤除。
  最近親屬未及於醫師施行心肺復甦術前,依第三項至第五項規定出具同意書時,原施予之心肺復甦術,得經醫療委任代理人或第四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親屬一致共同簽署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同意書,並經該醫療機構之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後,予以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
  前項得簽署同意書之親屬,有已死亡、失踨或不能為意思表示時,由其餘親屬共同簽署之。
  第七項之醫學倫理委員會應由醫學、倫理、法律專家及社會人士組成,其中倫理、法律專家及社會人士之比例,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第九條(維持現行條文)
  增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六條之一條文;刪除第十三條條文;並修正第一條及第七條條文(三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淺說(八) ......念佛老人   Top

  第四十一願 諸根無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假設我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的菩薩大眾,聽到我的名號,直到成佛,他們身體諸根,如果仍會有缺陋,不具足的話,我不成佛。)
  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都具足,不會是盲聾喑啞,不會四肢殘缺,醜陋不堪,其中最要緊的是意根,這個人很清楚明白,不是白癡、不糊塗、不顛倒,沒有神經病。諸根具足是修道的重要條件。
  他方國土的諸菩薩大眾,聽到了阿彌陀佛名號,從聞名開始一直到成佛,歷劫修行,身心端正諸根健全,沒有殘障,功德受用圓滿。
  第四十二願 清淨解脫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假設我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的菩薩大眾,聽到我的名號,跟著就證得清淨、解脫三昧。住在這個三昧正定之中,一念之間供養無量無邊的一切諸佛,而不會失定意。如果不能這樣,我不成佛。)
  「皆悉逮得」:跟著就得到。(一聞阿彌陀佛名號,跟著就證得清淨、解脫三昧。)
  「清淨三昧」:人的身、口、意三業沒有過失,完全離開了一切惡行、煩惱與垢染,就叫清淨。正定在清淨之中,就叫清淨三昧。所以清淨三昧是沒有染著的三昧。阿彌陀佛又號無量清淨佛,行人如能達到一念淨心、淨信,求生極樂淨土都可如願。
  「解脫三昧」:離開一切纏縛,自由自在的三昧。一般人遭遇到些微不如意事,聽到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生氣,就被捆住了。得到了解脫三昧,就不會被拴住、捆住。
  一發意頃:一動念,一念之間。
  供養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薩大眾由聞佛名號而住於正定,在定中常供養一切諸佛。雖在廣修供養,正處於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這是甚深的地上大菩薩的境界。他方初發心菩薩,因為聽到了阿彌陀佛名號,頓登地上大菩薩地位,得到了諸三昧,所以能在定中供佛。
  聞佛名號頓證清淨解脫三昧,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
  (地上菩薩:初地以前叫地前,地前是屬於凡夫菩薩;初地以上叫地上,地上菩薩是屬於法身菩薩。)
  第四十三願 聞名得福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假設我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的菩薩大眾,聽到我的名號,壽終之後,就出生在尊貴人家。如果不是這樣,我不成佛。)
  四十八大願裡,出現許多個「聞佛名號」,這個「聞」不等於一經於耳。「占察經」說:「若雜亂垢心,稱誦我名字,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故。」聞佛名號的「聞」,應包括深信和接受。蕅益祖師說:「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
  在前面幾個願裡,聞佛名號願生極樂,皆得往生。但有些人或者還不知道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沒有發願要往生,沒有求生淨土的意念,沒有發菩提心,這種人當然不能往生。但聞名得福,福報很大,壽終之後便出生在尊貴人家。
  
  第四十四願 修行具德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假設我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的菩薩大眾,聽到我的名號,就歡喜踊躍修習菩薩所行之法,圓滿具足菩薩功德之本。如果不是這樣,我不成佛。)
  「踊躍」是歡欣鼓舞,非常樂意去做。
  修菩薩行:修六度萬行,菩薩所行之法。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經多劫勤修,有無量無邊妙德,成佛後這句名號就具有無量無邊功德,稱為「萬德洪名」。能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具足德本」。『華嚴經』說:「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他方國土的菩薩們,聽到阿彌陀佛名號,以歡欣鼓舞之心一心念佛,修六度萬行,菩薩所行之法,就能夠圓滿具足一切功德,就是「具足德本」。
  
  第四十五願 普等三昧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假設我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的菩薩大眾,聽到我的名號,跟著就證得普等三昧。住在這個三昧正定之中,直到成佛,常常見到無量無邊的一切諸佛。如果不是這樣,我不成佛。)
  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一切東西可以普遍平等,這就到了不二法門。『維摩詰經』就是要入不二法門。
  一切都沒有差別才是平等。普遍沒有差別就是普等。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得此三昧,就能常見一切諸佛如來。
  普等三昧和第四十二願的清淨、解脫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寶,一切三昧中之王,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得此三昧,必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他方菩薩一聞佛名,就證得殊勝的普等三昧,是這個願的真正本意。於是安住在三昧正定之中,最後果滿功圓,至於成佛。一句佛號因果同時,具有寶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所有三昧一切的功德。以三昧力的緣故,常見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諸佛。
  
  第四十六願 隨願聞法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假設我成佛的時候,我國境裡的菩薩,隨個人的意願,想要聽聞什麼佛法,就自然可以聽到。如果不是這樣,我不成佛。)
  往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下品下生,也都具有神通。他們的耳通,能夠普遍聽聞十方無量世界諸佛說法,並解一聽就懂,聽後都能完全受持。
  又『阿彌陀經』說:彼國極樂世界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種種妙法。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亦演種種妙法。極樂國中情與無情同宣妙法,無時無處不是法音宣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是故極樂國中菩薩,得以隨個人的意願,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論想要聽哪一種佛法,都自然可以聽到。
  
  第四十七願 聞名不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假設我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的菩薩大眾,聽到我的名號,不能當下就證得不退轉的話,我不成佛。)
  不退轉有三種,(一)位不退:證到圓教初信位(別教初住),入聖流(已經進到聖人的隊伍裡),不墮凡夫地。(二)行不退:圓教十信(別教十行),已斷見思惑,亦破塵沙惑,恆度眾生,不墮二乘地(二乘指聲聞、緣覺)。(三)念不退: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破無明,顯佛性(證法身,為法身大士),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如來智慧果海)。五逆十惡眾生,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位居下下品者,也都能證得不退轉。
  此處說的不退轉,與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的「無生法忍」並列,可以證明是屬於「念不退」。「十住菩薩斷結經」說,舍利弗修行,曾經在六十劫裡面升降進退,得不到不退轉。現在有阿彌陀佛大誓願海的加持,他方菩薩一聞佛名就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如來智慧果海),成為法身大士,實在是一乘願海究竟方便的難思妙用。
  
  第四十八願 得三法忍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假設我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的菩薩大眾,聽到我的名號,不能當下就證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對於各種佛法,不能即時就證得不退轉的話,我不成佛。)
  「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依本「無量壽經」經文:「若彼國天人,見此樹者(此樹指道場樹、菩提樹),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可知願文中的第一忍是音響忍(由音響而悟真理),第二忍是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第三法忍即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
  龍樹菩薩說,初地菩薩以上也可以證得無生法忍。若根據『仁王經』,則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的地位。古大德常說,八地菩薩(不動地菩薩)離一切心識分別,始名真正得無生法忍。
  他方國土的初發心菩薩,一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即刻就證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無生法忍,同時對於各種佛法也都證得不退轉。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大願王願力不可思議。
  以上四十八大勝願,正是阿彌陀佛萬德圓明的本心流露。每一大願都是為饒益眾生,都是願眾生離苦得樂。對一切眾生不論智愚、善惡,一律平等攝受、教化、加持、接引,令離惡趣,恢復如來本性,究竟成佛。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無量法門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十住毗沙論』說:「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一切眾生聞佛名號,深心信受,老實念佛,願生極樂,只要此心真實,此人雖身還在娑婆,已蒙阿彌陀佛攝受,不再退轉。臨終決定蒙佛接引,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不會再墮三途,決定位證不退,決定一生成佛。
  
  【後記】
  前中國佛教會會長,現代的高僧白聖長老,他在念佛文講話中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在我們來講是極為平常的事,可是在陰間、在地獄中,却能發生非常大的效力。他認識一位走陰差的洪居士(所謂「走陰差」是指某些人白天生活一切正常,和普通人一樣;到了晚上身體雖在家裏休息,他的神魂却被閻王請到陰府去,擔任審判或其他陰間的工作。前台中蓮社朱鏡宙老師的岳父章太炎國學大師,在世時也曾有一段時間,在晚上被閻王請到陰府當審判官)。這位洪居士曾向他敘述:有一次在陰間突然出現一位白鬍子和尚,相貌非常莊嚴,手執拂塵(可能是地藏王菩薩)走到閻王殿,閻王見到立刻站起來向他致敬,他在地獄中可以暢通無阻。他見到地獄眾生在受苦刑,不時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他一聲佛號出口,地獄隨即出現一片光明,眾生受罪的苦刑便立刻停止。有一次這位洪居士在陰間見到一群猙獰的野獸正在追逐一位死去的朋友,這位朋友惶恐萬狀,拼命逃向洪居士身邊,洪居士連忙學那位和尚,高聲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立刻出現一片光明,這群野獸立即退却逃遁不見蹤影。
  佛說:「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秘的核心。雪公老人李炳南老師根據佛經的話,在佛七開示中再三的告訴我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為法界藏身(法界藏身即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隨處受用),這句佛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佛;也包括三藏十二部全部的經典。單單一個「阿」字就包含三藏全部的佛法。「南無阿彌陀佛」為諸咒中王,勝持任何咒語。雪公強調:「我們除了念這句名號,其他的什麼也不要,這就成功。」蕅益祖師說: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經論、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一切戒律都在裏面,一切禪定也都在裏面。一聲「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阿彌陀佛歷經多劫勤修,有無量無邊妙德,成佛後名號就具有無量無邊功德。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歷劫精修萬德圓滿的果實,就是佛所證的實德,名號就是佛德。蕅益祖師說:這句名號具足一切法門的一切功德,稱為「萬德洪名」,菩提心、六度萬行、種種功德都在這句名號之中。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發無上菩提心;就是大布施,就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是真般若。凡舉一切功德、一切善法,都包含在這句萬德洪名之中。眾生若「信」「願」真切,臨終只要連續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甚至少到只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或是平時能修「晨朝十念」念佛,都決定能蒙阿彌陀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夫能夠往生,主要就是憑這句名號功德。包括三惡道在內的一切眾生,只要「信」「願」「持名」沒有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想像。
  念佛要自己念,不論口念、心念,大聲、小聲,每一句每一句都要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大光法師說:有一次在婆羅州,見到有人被邪魔騷擾,昏迷中痛苦掙扎。初時來了一些蓮友,跟著念佛機念佛驅邪,邪魔見金光佛相,急著逃離無蹤,人遂清醒。後來時間久了,念佛的人相繼離去,雖然仍留下念佛機開著繼續念佛,但邪魔卻又來騷擾如故。可見念佛要靠人(眾生)念,才有效力,才有功德。若自己能念,功德就最大了。
  
  

 
圓香居士致朱斐居士函 ......圓香居士   Top

  【此文乃佛教界先進圓香居士致電本家創辦人朱斐居士相互勉勵之書函,深覺對後學者大有助益,刊錄如下,以饗讀者】
  
  大師兄:
  前次與您通話無法順利溝通,我大約知道您要我寫序的事。因為目前身體狀況仍不允許,如果之前我為您的書所寫的那篇序略微修改能用得上,請您那邊自行修改,我完全沒有意見,您方便就行。
  在我的觀念裡,我們目前走到生命這個階段,除了念佛,一切都不重要。要放下一切,一心一意來念阿彌陀佛。
  在我此次生病治療其中,遭遇了一些極為特殊的現象,確定了我將往生極樂世界的信心。在此大略地為您說明。
  去年九月廿日,我進行了歷時八小時的喉部腫瘤切除手術。午夜時分手術完成進入恢復室時,仍在麻醉昏迷之中。一般來說應該是毫無意識的狀態,但我卻意識十分清楚,我見到了佛陀。當時我心裡很明白,意識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念佛的,任何一個意念起來我都很清楚。當時龍龍在恢復室裡陪我(因醫護人員見我「情緒激動」,所以請一位家屬進去「安撫」),見我雙手合十,不斷地向著不同方向拜,血壓也飆昇至接近二百。龍龍不懂我為何有這些動作,以為情況不妙,非常擔心慌亂,不斷叫我不要激動。我想叫龍龍不要擔心,但無法順利表達。其實那些動作是因為見佛而極度興奮的表現。一開始我只見到單獨一尊佛,後來心想:「怎麼沒有西方三聖呢?」才一動念,西方三聖就現前。諸如此類,我只要動念,馬上就來到眼前。目前只能大略為您說說,無法盡述。相信您應該明白我的意思。
  關於序文和出書的等事,我認為並不重要。書能夠流傳多久,還要看眾生的緣份。你和眾生有緣,它就會流傳,反之則不會流傳。對於這些,都可以放下了。
  我們學菩薩道是有程序的。先要了脫生死,這是起碼的。我們未能了脫生死,要想學菩薩道,那是空口說白話。學菩薩道的兩大法寶,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我們既沒有智慧,又沒有慈悲,憑什麼學菩薩道?
  那麼,要如何了脫生死呢?根據我過去四、五十年的經驗,除了念阿彌陀佛以外,沒有第二個法門。
  我們現在要好好的去檢討:「這一生我為眾生做了什麼?」而不是「眾生為我做了什麼?」一切的錯誤都是自己的,而不是眾生的。我只覺得欠眾生太多。我現在沒有憤怒、埋怨,這些東西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放掉了,而且覺得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了。許多人都因為有「識」而生出許多煩惱,人一有「識」就出毛病。我以前不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什麼意思。我們眾生都在這個「識」裡把心丟掉了。
  我希望大師兄不妨找一段時間,三天、五天都行,整天念佛不停止。你就會明白,佛陀沒有講什麼道理,他只教我們一些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不必去講東講西,什麼空啊、有的,因為開口即錯。因為一念不動是「心」。心念一動,就變成「識」。其實悟道不難,只要專心念佛。
  今天先講到此。如果你覺得我說得對,就好好去做。如果覺得我說得不對,也給我說個道理,大家切磋切磋。
  圓香和南2011.3
  

 
我為甚麼要印《學佛回憶錄》 ...... 朱斐   Top

  過去的事,已經過去,有甚麼值得回憶的?或許有人說:你們佛教徒閒著沒事,就找些事來消磨時間,以換取名聞利養。對,也許有這樣的人和想法!但我這九十以上高齡的病夫,從來沒有想到從這些方面去謀取名和利。那麼您究竟為甚麼要出版這些過去的事呢?也許大家還記得,從前台灣北部新莊地區有一所專門收容痲瘋病患者的樂生療養院吧,在日治時代叫做癩病的,早期醫學上認為這是一種傳染病桿菌侵入皮膚黏膜及神經末稍而發病‧患者毛髮脫落。皮膚發出赤色斑紋,指節潰爛極難治癒。患者男女老少皆有,院內有六百多人皆佛教徒。他們呼籲菩提樹雜誌,希望佛教界能為他們助建一所佛堂,經雪公李老師在菩提樹刊上登高一呼,刊布一篇呼籲文字後,經海內外佛教徒發心樂助下,終於完成佛堂的建成,命名為「棲蓮精舍」。還請台北樂山軒塑造西方三聖金身佛像,供奉在佛堂裡。雪公老師及各地僧俗佛子,也多常蒞臨精舍講演佛法,使六百多位信佛的癩病患者,經常有佛可拜,有經可聽,並精進念佛,法喜充滿!但萬法無常,時至今日,新莊地區將開闢地鐵捷運,要將療養院全部拆遷他處重建之大樓,但精舍佛堂,若遷入普通大廈,連三尊佛像之身高也無法進入。以精舍之捐獻者多來自海內外佛弟子,才允予單獨保留佛堂,由該會長金義楨居士主持,金會長學佛數十年至今日,已精通佛理,每逢朔望或雙休假期,召集附近各界青年佛友,講演佛法,成為另一講經說法的棲蓮道場,我亦曾由倪主任陪同下,前往參加過他們的浴佛法會,莊嚴肅穆、令人感動!
  金會長因讀了國史館出版的館訊第二、三兩期中的『朱斐居士訪談錄』後,很受感動,但他認為回憶錄應該由朱居士自己寫,比較更親切、更實際。於是委托住在台中的林玉燕居士送來本家一筆鉅款計新台幣215,000元,囑託本家專為我出版《學佛回憶錄》之用。當我於六月九日來台後才知道金會長贈款,已由本家出納代為保管中。無已乃著手籌辦與倪主任、游秘書等合作,交瑞成印刷公司付印此書。因此每一本書就作為棲蓮精舍印贈。有關於在慈光圖書館〝弘法資訊〞上每期連載的〝學佛回憶錄之二〞亦收入付印。此由慈光圖書館長朱家豐居士允予出資付印三千本,二千本他自贈、一千本由我們代贈。以上是我所以要印此《學佛回憶錄》的緣由。應本家家訊主編之請特此說明。寄往海外各國的郵費很貴,如果超支,我以為應由本家負擔。如果有餘則應該將餘款還給金會長。現在已出版一、國史館朱斐居士訪談錄,二、四十年來寶島佛教影塵回憶記,三、太平洋兩岸行腳集等三本書。即完成了這部《學佛回憶錄》的使命。
  在第三本太平洋行腳集中,由本家秘書游青士執筆,他在網絡上發現許多有關資訊,加入進去後更覺充實。但他在第三本的許多圖片中忽略了先後次序,卻成為遺憾!
  以上是我要印這《學佛回憶錄》的因緣。
  

 
本家住民黃貴花師姑生平簡介 ......簡金武講述   Top

  
  師姑生於民國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籍貫南投縣竹山鎮,共有七個兄弟妹,其中一個在嬰兒時就夭折了。師姑排行老二,十五、六歲時,父親因病過世,於是身兼父職照顧弟妹。當時社會重男輕女,又遭逢戰亂年代,民不聊生,故失去求學機會。
  師姑十八歲經媒妁之言結婚,生育一子,常幫忙夫家下田工作,直到快三十歲才外出學燙頭髮。因生性敏捷,很快就開起美髮店,做了二、三年後,因先生已到台灣電力公司上班,生活較安定,故不做美髮而專心當家庭主婦,照顧家庭。在經營美髮生意時,經善友介紹歸依台中靈山寺(霧峰分寺)的阿妙師父,從此踏上學佛之路。
  民國五十年左右,雪公老恩師正在大里開墾土地,準備辦理菩提救濟院附設醫院時,師姑主動發心當義工,盡心盡力,任勞任怨,其丈夫一開始雖極力反對,後經老恩師疏通後,漸能接受,轉而護持。
  民國五十五年,太虛紀念館及功德堂陸續落成啟用後,師姑更發菩提心努力學習法會法節及勤練法器,引導附近居民及本家住民做早晚課,念佛聽經,並蒙老恩師聘為台中蓮社端立班班長之職,帶領班員修行念佛,長期護持道場。
  民國七十六年底,師姑申請自費安養,進住本家耆德樓後,主動認養功德堂與花園的整理維護,凡遇長者往生,師姑就帶領念佛班班員幫忙助念,二十餘年來精進不退。師姑對法器及法節非常熟稔,於法會時,大多擔任維那,領眾共修,並時時留意人才,遇可教者,則傾囊相授,故培養許多優秀後進,後因年高體衰,更將端立念佛班移交給年輕者主導,自己退居幕後,從不邀功。
  民國九十年本家新安養護大樓啟用後,師姑除遷入安居用功念佛外,仍堅守自己工作崗位,每日早上一定整理功德堂及花園的清潔。
  去年(九十九年)師姑示現病苦,其信願念佛,求生極樂之心更猛切,堅持不看病,隨緣消舊業,後因全身積水腫脹,呼吸困難,才勉強答應住菩提醫院治療,住院期間,師姑始終默念佛號。
  今年(一百年)二月十八日,本家法務組長探望她時,她親口說:「昨晚有兩位怨親債主前來找她,她大聲呵斥,我是受過菩薩戒的念佛人,不要打擾我念佛,出去!」這兩人才消失。
  往生前一天(二月二十二日)蓮社社長來探望時,勉勵「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師姑還點頭說好!
  往生當天(二月二十三日)上午八時本家法務組長、護士、蓮社端立班班員吳海圍師兄等蓮友及家屬要從醫院推她回本家助念時,法務組長再次大聲勸其一心念佛,求生極樂,將平時念佛的功夫展現出來,作為蓮友的模範,此時,師姑戴著呼吸器,雖不能講話,然清楚的用眨眼方式說好!
  到了本家八樓安妥後,師姑眼神不斷看著阿彌陀佛的接引像,耳朵聽著大眾助念的佛號聲,法務組長將陀羅尼經被(往生被)蓋至胸前,師姑的左手不斷要舉起,像似要合掌的樣子,呼吸漸漸急促微弱,至九時五分吐完一口大氣就安詳往生了,本家主任將往生被蓋覆全身後,大家一心念佛,此時,房內擠滿了院民、蓮友及家屬,蓮社社長及主任聞訊亦即時趕到,大眾至誠念佛之聲,響徹雲霄,相信師姑必定「屈伸臂頃到蓮池」了!
  

 
側記 黃貴花師姑 ...... 無我   Top

  
  黃貴花師姑,平輩稱其阿琴姐,晚輩敬稱阿琴師姑或師姨婆。
  1963年菩提草創,業務尚未開展,園區內有良田幾畝,師姑不捨地力閒置,與多位先輩下田種地,秋收時穫有稻米,除供應本家外,亦於換現後,充作本家經費。醫院建設時,張羅供應點心茶水給施工人員不斷。時園區內尚有購地前留下之農舍(現太虛紀念館後方),充作本家廚房,師姑就近住在東廂,由於附近尚為農作區域,一日師姑午飯供應畢,返回廂房小歇,揭開棉被,竟有一條蛇盤桓於被窩之中,師姑亦不驚慌,亦不驚擾眾生,僅對其婉言開示後,即先行離開繼續作務,傍晚返回時,蛇已離去。
  師姑長年以菩提為家,1970年間,本家董事會試辦自費安養耆德樓業務供申請,該案之使用權為”盡形壽”,(也就是到往生時終止使用權),師姑雖有員工宿舍可容身,為表示對機構建設及制度之尊重及個人將來安養之需求,雖財力不允許,亦申請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取得盡形壽之使用權,後園區建設多次更動,亦隨眾搬遷,晚年安養護大樓落成,始安居於五樓至往生。
  時有早期耆德樓居民之後代子孫,不明事理,誤認耆德樓案之使用權為當事人遺產,意欲繼承並繼續佔用迄今,曾就教於師姑,師姑愍其未知始末,諄諄告誡,菩提仁愛之家之產業為四眾弟子共同努力創建,耆德樓專案使用權亦終止於往生,實不宜以私心竊佔,有損前人功德,請其家族成員深思。
  有一段時間,園區內建設與業務大致就緒,師姑感幼年失學,聽聞附近學校辦理中小學補校業務,為補失學之憾,開始夜校之學生生活,後更進入附近之高職就讀,後因工作因素,始暫停學業,因有英文之學習,經人介紹,為一美國駐台僑民工作,休假時返回菩提,見面時,常以,“Hello,Hello”,“哈囉,哈囉”,打招呼,同儕間常戲稱師姑為美國師姑,又當時美僑帶來台灣當時尚未普及之秋葵(Okra)種子,囑師姑種植,收成時經允與友人分享,眾人不知如何稱呼,假名”美國豆仔”,稱之,此亦師姑於生前常笑談之話題。
  師姑於世法敦倫盡分,任職負責,努力向學,出世法,具足眾戒,老實念佛,擔任端立班長,勸進行者,實堪為同仁與蓮友之表率,今捨報往生淨土,祈願師姑蓮品上增,迴入娑婆,廣度有情,僅以此文側記紀念。
  
  
  
  
  

 
有愛無礙‧真心相待─老化體驗營心得 ......白素權   Top

  
  我們常說「將心比心」、「要有耐心」,但沒有親身經歷老年人的生理狀態,是無法深入了解老人家在生活上的不方便之處。很幸運能參加這次的老化體驗營,體驗活動設有幾個體驗老化的關卡讓學員參與,從這些活動中可實際學習到,當我們老了,眼睛看不清楚、耳朵重聽、手腳行動不便的過生活時,就不難理解老人家們內心的不安及缺乏安全感,長輩們是多麼希望有人關心的心情了。
  人們常常在事情發生後才感到後悔當初,就在這次的體驗營裡,有位家屬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語:「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現在父母年紀老了、有需要了,該是我們照顧他們的時候。」
  現在的人為賺錢工作繁忙,有時候會將年老的父母親委託到設備完善及專業照顧的養護中心,讓長輩有一個良好的照護環境,雖然老人家的身體得到了完善的照顧,照顧人員也給予許多的關懷,但是外人還是比不上親人的關心與愛。由於自己從事照顧老人的工作,從中更能體會到,就算生活再忙碌,也要撥空關心自己最親的家人,讓他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還有親人在旁邊支持著,所以,我們平時也要對家人適時的表達我們的愛。
  把仁愛之家的阿公阿嬤當作自己真正的親人來照顧,對他們付出更多的關心及耐心,營造一個溫馨的氣氛,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面帶笑容跟阿公阿嬤們打招呼,說聲「早!」,在工作之餘能陪他們聊天,並且多讚美他們,讓阿公阿嬤們快樂,自己也能感覺到幸福的滋味。
  
  

 
廖阿公的生命記憶 ......林雅亭   Top

  
  照片人物,是此篇文章的故事主角,是菩提仁愛之家的老菩薩,這位長輩今年剛好居住於本家滿十周年,大家都稱他龍仔,身體健康的如一條活龍,是個樂觀開朗充滿智慧的長者。
  阿公今年80歲,出生於霧峰,小時候常到林家花園玩耍,深受林家的喜愛,林家花園過去相當的繁榮,大門口外很多攤販,阿公小時候很窮買不起糖果、冰品,只能眼巴巴的觀望他人享用那些美食,販賣的商人吸引了阿公的目光,阿公說攤販的長者都會訴說歷史故事給他聽。
  
  阿公很慶幸自己出生於繁榮的霧峰,居住於有錢人家的附近,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看清了很多人性面,也從長輩身上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阿公跟攤販商人的感情很好,阿公當時就對做生意很感興趣,因此就讀小學時的數學計算成績都很優異,深得師長的喜愛。
  在八歲那一年,阿公一如往常的到林家花園遊玩,攀爬林家酒樓時,失足跌落傷到了背部,背部就腫起一包,因為家裡比較窮沒有就醫看診,只能在家休養,還好生命無大礙,才能繼續完成小學。小學畢業後阿公替日本人工作,扛重物導致胸椎受傷,胸椎變形而使背部與胸部凸起,但阿公沒有因此而感到自卑,反而做事相當的認真,還獲得「優良從業員」的獎狀。
  
  
  註:獎狀是台中縣商業會頒發給阿公的,阿公年輕時就決定當個商人,發揮他超強的計算能力跟記憶力
  ,到市場賣水果時,都受到很多人的照顧,有的人看阿公身障者而特別的關照,阿公抱持著感恩的心,做個童叟無欺的大商人,並將這成就歸於他人的幫助。
  
  阿公從19歲開始從商,以賣蔬果維生,做生意結交了許多朋友,因此阿公的人面相當的廣,28歲時阿公的兄妹都已嫁娶,只剩阿公尚未娶老婆,因兄嫂的關係與父親到和平鄉的山上種植果樹,阿公看著自己的父親如此賣力的工作,不時叮嚀父親不要做得太累,孝順的阿公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狀況,在28歲到31歲期間去做苦工,賺了不少血汗錢,將辛苦賺的錢存下來,回到故鄉,花了五萬多蓋了一間房子,邀請父母一起同住,對於從小家境窮困的阿公來說,能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村里長跟朋友也都感到驚訝,都好奇貧窮的阿公如何能做到擁有一間房屋,鄰里都很敬佩阿公,阿公並沒有因為自己有錢蓋房子而誇耀自豪,反而很謙卑的應對,將自身的成功歸於父母,阿公做完4年的苦工後,因感到身體較無法負荷,所以又回到和平鄉種植果樹到45歲,,阿公會選擇在45歲退休是因為發生了一件意外,阿公挖樹時被樹枝撞到胃部,造成胃內出血,下山去醫病,花了不少錢還欠醫生6百多塊,讓母親很操心,孝順的阿公為了讓母親安心,傷勢好點後沒有再回到和平鄉種植果樹,而是到台中商專附近的醫館工作,從事清潔人員,工作態度依舊認真負責,跟醫院裡的工作同仁相處融洽,也常幫院內的病人採購東西,醫生娘看到阿公如此盡心盡力的工作要幫阿公加薪,阿公認為自己只是盡本分做事,對於金錢的多寡不是如此重視,認為當時的薪水已足夠他生活,還存了不少錢,在醫館做了4年半後,又回到霧峰跟父母一起同住,回歸他最熱愛的工作,就是從商販賣蔬果。
  阿公晚年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認為自己無妻無子,不知未來的生活如何度過,阿公就向妹妹分養一個女兒撫養,但撫養女兒至19歲就出嫁了,又開始擔憂自己的未來,剛好阿公認識鄉公所的公務人員,告知阿公可以去辦身心障礙的手冊,公所的人協助阿公申請身障手冊,50多歲才順利申請到,進而解決了未來的生活問題。阿公是個節儉的人,將補助的錢存起來,到了晚年才開始享受人生,與親朋好友四處遊玩,去美國探視正居住於紐約的妹妹,還去泰國遊玩了好幾次。阿公很滿意自己的人生,主述自己這一生不論遇到誰都不會去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也不會道聽塗說,、或是佔女性便宜,阿公也與學生分享很多做人處事的大道理,阿公對於心理學也有些研究,所以很會識人,對於中藥跟烹飪也很感興趣,什麼料理都難不倒阿公,阿公有時還與學生分享一些養身之道,有好東西也與他人共享,真的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阿!
  
  廖阿公談話相當的風趣,學生在聽講長輩的生命故事時,都陶醉於其中,廖阿公是一位相當有智慧的長輩,學生從長輩的身上挖到很多寶,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而菩提仁愛之家就有許多這樣充滿智慧的老菩薩,值得大家去認識了解,從長輩身上吸收人生的歷練,學習長輩們的優點,若人人都能像廖阿公這樣正直為人,對人世間的事物不執著、不強求,生活知足且不怨天尤人,學生認為世界會更加的和平、社會治安也能有所改善,現代的人都忘了修養品性,書讀的很高卻目中無人、成就很高卻看低人,更多人成功後就忘了知恩圖報,希望阿公的生命故事能激發人的向善之心,鼓勵身障者勿自暴自棄,秉持正直做事,生命會一帆風順。
  
  期許大家能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願眾人能不同流合汙、不隨波逐流、不受環境影響品格、不逢迎諂媚、不苟合迎取、不媚世隨俗,將品德芬芳遠播各地影響他人,如蓮一般高潔。
  

 
一本自由行走的六法全書 ......張雅玲   Top

  爺爺說工作是他一輩子的情人,是帕金森氏症讓他與情人分離加上家中小孩忙於工作無人照顧他才到這裡居住。住在這裡的爺爺想著工作,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自己的帕金森氏症恢復到90%重新回到情人的懷抱。
  爺爺因為父親工作的因素對於農業也頗有興趣,爺爺就在家人的建議下離開家鄉獨自到台中念農業學校的學分班,畢業後爺爺順利考取公務人員的資格,等待分發同時爺爺選擇進入公關科的總務組當職員練就了一身寫公文的能力。爺爺說以前沒有電腦,所以只能靠人工寫公文,爺爺自豪的說他的記憶力及公文能力就是在當時訓練出來的。
  爺爺之後分發進入農業科,他在農業科發明許多的物品,例如像套水果的套子及一些農藥的原理,原先的出發點是基於自己工作時的便利,沒想到這樣的發明驚為天人,大家使用過後都覺得效果很好,透過臉上的表情可以感受到爺爺對於當時自己的努力還可以受到現在的人沿用感到開心及自豪。
  由於當時的公務員是屬於機動性質,爺爺之後又被轉調到當時稱為保防科,即是所謂的安全科,負責的業務就是保密國家的機密及替百姓把關政府官員的工作態度。爺爺說他們的工作需要常常集體受訓,所以會認識許多在不同地方的政風調查局的人。退休後爺爺開了一家地政事務所來靈活運用他的人脈處理很多複雜的案件,特別是遺產繼承法及關於國有地法律問題。
  爺爺跟我分享說他申辦過幾個關於宗教的案件過程,由於爺爺在政風調查局的輩份及資歷極高所以主管大多認識爺爺,爺爺只需說明來此的目的就可以在辦公室等待,聽到這時我笑爺爺說你好奸詐唷,難怪別人要跑很久的機關程序,他可以快速就跑完了。接著爺爺告訴我代書公會會固定找幾位代書界中數一數二的佼佼者來教導後輩,這時我反問爺爺是不是就像我們社工系實習一樣由後輩到實務界來學習,並且由前輩來帶領後輩的意思嗎?爺爺說沒錯就是這樣的意思,不過他們的方法與我們不同,他們是把新進入的代書集中起來統一授課或者是個別提出無法處理的案例來請問資深的代書。爺爺說他當時就是被分配到教遺產繼承法及國有地相關的法律,他說人要活用法律,案件是沒有固定模式,所以我們要如何靈活運用法律就很重要了。
  住在這裡的爺爺待人有禮與其他住民也都相處的很好,對於這裡的環境也是讚不絕口,不過爺爺最大的興趣就是代書的工作,因此很難找到有共同嗜好的住民也造成與其他住民聊天總會有搭不上話的感覺,所以鼓勵爺爺與好友泡茶度過悠閒的下午時光。
  
  

 
生命記憶~呂阿嬤 ......王意婷   Top

  人生就如打一場球賽般,往往我們都只看到比賽的結果,但我們卻遺漏掉練習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少的心酸苦楚及喜悅,而這些經歷將化作為球員記憶中最深刻的片段吧!
  
  一位經常把腳抬高並閉著眼睛休息的阿嬤,在我喚一聲”阿嬤”時,阿嬤就會張開眼睛,露出慈善的笑容邀請我進去坐,雖然阿嬤時常對我說:「年紀大了,看任何東西都是模糊不清,所以時常看不清楚是你來了……」,但我還是很開心阿嬤會記得我的名字,讓我感到很窩心。
  阿嬤在家中是排行老二,共有7~8位兄弟姐妹,但由於家境不好,自幼便給人家當童養媳,阿嬤的第一任老公是去南洋做生意,不過很不幸的染上毒品,阿公時常要吸食大麻、鴉片,但這些大麻、鴉片都需要錢,而阿嬤就要辛辛苦苦賺錢供應阿公買毒品,也由於阿公愛吸毒導致他在50歲左右就去世了,留下阿嬤獨自一人。後來阿嬤又再嫁,第二任的老公對阿嬤超好的,會帶阿嬤到處去玩,那時候也是阿嬤最幸福的時光,但這樣的幸福時光,在阿嬤的身上沒有停留很久,在某一天,阿公至浴室時,不知道是地上潮濕還是其他原因,不小心摔倒,就莫名的過世了,當下阿嬤超難過的,也無法釋懷阿公的離開。
  阿嬤的小孩在3、4歲時得了霍亂疾病,但由於當時的醫術不發達且又沒錢就醫,因此小孩就過世了,後來阿嬤收養阿公的弟弟所生下來的小孩,一男一女,兒女長大成家立業,兒子與媳婦生了一個男孩,孫子很聰明考上台中一中,且孫子很會吹笛子,在桃芝颱風來襲期間,原本要和其他同學留在學校練習吹笛子,但是看到風雨很大,各個學校都宣佈下午不用上課,因此孫子打電話回家,請家人來接送,當媳婦和孫子的車子經過東門橋時,橋樑斷掉,媳婦、孫子連同掉進急流的河水中,被水沖走,不幸喪生,而阿嬤的兒子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經常徘徊在斷橋旁,在某天由於精神恍惚,也不幸落水,導致不治。阿嬤非常的傷心,曾有一段時間都不敢看和孫子同年齡的學生,有時阿嬤回想起她的一生就不自覺的落下淚來,希望這些都是假的,可是在現實世界裡是無法有所改變。
  阿嬤在60、70歲左右開始打槌球,約有20多年的球齡,當時常組隊到美國、日本、大陸及泰國去比賽,毎場比賽中,阿嬤獲得的成績都名列前茅,幾乎都可以抱獎盃回來,而且阿嬤在比賽完後,也會跟其他隊友到鄰近的觀光景點遊玩,通常會遊玩十多天,才會返回台灣,但現在由於年紀大了,生理狀況變差,且又住在這裡,就沒有再碰槌球了。
  經由阿嬤的生命故事當中,讓自己有所反思,自己有親人陪伴長大成人,若遇到不如意的事,我還有「家」可以作為我的避風港,不用獨自面對,所以我要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刻的時間。
  

 
服務的馨聲-看見愛的真諦 ......淨慧   Top

  從機構的服務天地踏入居家喘息服務領域,是一項挑戰,亦是一項學習。雖然一樣為生活照顧服務,但其服務的要項、技巧仍是有差異性的,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服務點滴,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伴隨著一個接一個來的服務群,會有歡笑、有淚水、有挫折、有感動,有時想想,這也是另一種自我考驗與磨練,從中學習與提升自我的應變、溝通能力、服務態度與尊重每個家庭的個別性差異,經一分挫折,得一分識見。
  其實,照顧工作是辛苦的,付出與回饋不一定成正比,而這也表示還有進步與學習的空間。普遍大眾會覺得老人與小孩的差異在於,小孩象徵希望、未來,老人代表熄滅與終點,因此很可能在教養子女與侍奉父母兩方面上,會有分別心,對小孩用心的程度大於對父母的孝心。
  人世間有三大真情:親情、友情、愛情,在居家喘息服務的過程中,親情的真情流露,乃為令人感動之所在,像是有位單身的女兒因媽媽過世,手足間因各自家庭因素,其毅然決然決定離職全心照顧年邁的爸爸,每每看見女兒在爸爸臉上印上的親吻畫面,讓人不自覺得感到溫馨與幸福感,在女兒的言行中,隨處可見她對爸爸的愛與關懷,像是留意每日三餐所攝取的營養,又如一位媳婦不辭辛勞的與丈夫兩人共同照顧婆婆,事必躬親,從不提自己做了些什麼,反到表達自己想再為婆婆引進相關照護資源,如申請物理治療服務,媳婦會細心的比較服務內容,再三考量婆婆的照護需求與家中整體情況。當然,彼此之間並非無所謂的婆媳問題,但該媳將婆婆視為自己的母親般,細細呵護,即便是三更半夜依然定時起身協助婆婆如廁,知道婆婆腸胃蠕動功能差,而每日定時協助婆婆做腹部按摩以刺激腸胃蠕動,縱使婆婆已使用尿布,依然協助婆婆至廁所排便,著實令人感動。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宛若小石子落入水池中所掀起的漣漪般,一圈又一圈;一個人對一個空間氛圍有著微妙的影響,看似平凡無奇的一個舉動,卻牽動著週遭的所有事物,身教絕對比言教來的有影響力,誠如此媳對婆婆的照顧,牽動著子女的言行與待人接物,家中氣氛亦顯得和諧。
  有時候,人總是因失去了,才感到後悔、遺憾,由工作歷程中的體悟,若能做到「三不五時,愛要及時」,便可不必為了「子欲養而親不待」而飲恨了。
  
  

 
更寬更廣的學習與照顧 ......蕭麗秋   Top

  進入機構照服員的職場八年,首次接觸「居家喘息」服務領域,剛接案的心情真是又愛又怕受傷害!此話怎說呢?「愛」的是能在職場上接收更多更廣的學習領域;「怕受傷害」的是:怕做得不好,讓個案受傷害!或許,有人會認為:有那麼嚴重嗎?!事實上,是有那麼一點嚴肅耶!因為,我們每天在機構服務的個案是固定的對象,住民的生活習性及需求,亦大同小異,而居家喘息服務的個案甚多,且需求不一。每每接一個新個案即是一個新的挑戰!
  然,「甘」仍是多過於「苦」,且聽我細說分明吧!與林阿公初見面時,阿公的臉色紅潤,身形壯碩,若不是阿公身上有著鼻胃管、氣切管、尿管,真的難以相信阿公是個極重度身心障礙的個案,更感動於家屬把阿公照顧得那麼的無微不至!當下的心情實非此支禿筆所能形容啊!
  初接居家喘息服務時戰戰兢兢,至今仍是此心態,但,已能把每個新個案的服務當成是一個新的學習。在居家能學到在機構所無法學習到的機動性變通,感受到家屬的用心,把那份的用心帶至機構的服務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感謝政府機關有居家喘息的方案,讓家庭照顧者有喘息的時間,讓機構的人員能有更多更廣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