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51期

創辦人 朱斐 老居士「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二)

朱斐老居士追念「完僧」佛庭大師兄

朱斐老居士印順導師為何捐建太虛紀念館

院民鄧聲明十念法

法務組 郭宗旻永懷詹金枝師姑

李鳳翎 廖俊淵明倫社寒假大專講座課後心得

編輯部整理志工心得

編輯部整理朝陽大學研究生社會服務活動心得

護士 劉依薫冬季癢──缺脂性皮膚炎之護理與照顧

編輯部本家院民進住情形報導

編輯部本家報導

編輯部本家大事紀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二) ......創辦人 朱斐 老居士   Top

  二、譯人----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後漢是朝代名,在桓帝時約公元147—167年間。沙門是梵文音譯,意為「勤修佛道、息滅煩惱」,他是一位出家比丘僧。煩惱是指貪、嗔、痴等惱人身心的三種病毒。這位沙門的名字叫做安世高,安是指他是安息國人(又名波斯、即今日的伊朗,昔日之佛教國,今已為回教國家矣),名安清字世高,出身是一位王太子,但未繼任王位,讓位於叔後即出家修行。他博通經論,遊化四方,宣揚佛法,於漢桓帝時至洛陽,來華二十餘年中,精研漢文後譯經二十餘部,為早期佛教譯師之冠。
  
  三、經文
  A總標---即本經的緣起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佛的弟子分七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七類。國人見了剃光了頭髮的出家眾,男的多稱和尚,女的則稱尼姑;這些稱謂多不正確,所謂「和尚」本是印度梵音,漢譯為吾師。在大的叢林寺院中只有住持寺院的方丈,才有資格稱為和尚。其他出家僧眾以各人的職司,各有專門的稱呼,如講經說法的稱「法師」,當家師父稱「監院」,打擊銅磬和木魚的師父稱「維那」和「悅眾」等等各有其職稱。在佛門七眾弟子中,受過二百五十大戒的男眾出家人即為比丘,受過五百大戒的女眾出家人即比丘尼;沙彌和沙彌尼是只受十戒的男眾和女眾的出家人;式叉摩那是準備要出家做比丘尼的學法女;優婆塞是受過五戒的在家男居士,優婆夷是受了五戒的在家女居士。若依廣義來說,這七眾佛弟子就是早期佛教所謂的僧團(今日我們佛教徒對出家人通稱為「法師」也是一種尊稱)。本經上說:這些佛的弟子們,要經常在白天或晚上,以至誠虔敬的心、去誦念這本《八大人覺經》。在佛教徒中也有以本經作為早晚課誦的。
  
  B、分條別明(正宗分)
  苦空無常無我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本經從這裡開始分成八條,一一分別說明,一般經叫做正宗分,也就是說言歸正宗的意思。這分列為1.的小標題是說明這一節是有關苦空無我無常的覺悟。然後就是經文中第一覺悟是:世間無常所謂世是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間是指的時間與空間。何謂無常?萬物遷流變易,是無法永久存在的;世間又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是說有情感的生命現象,如人類和一切動物類的生老病死等,都說明了有情世間的無常。器世間是說沒有情感的一切物質現象,小的如家具房屋,大的如山河大地乃至宇宙中的許多星球等。在大地震動時,家具房屋乃至山河大地都被震得倒塌崩裂、天空的流星等都說明了器世間的無常。這些現象都不能常住世間,故名無常;生命現象中的有情世間分作:生、住、異、滅四個階段:「生」是從父精母血因緣和合而出生,「住」是從出生到死亡間的一個階段,「異」是在這個階段的生長中,不斷的發生了疾病和逐漸老化等的變異;「滅」就是最後每個人都難以逃避的死亡,這就叫做無常!再說物質現象中的器物世間也分為:成、住、壞、空四個階段,譬如建造房屋必須有磚瓦、木材、鋼筋、水泥等,以及人腦或電腦的設計等,所謂眾緣和合而「成」,然後才有一座房屋。「住」也就是建好的房屋從成到空的一個存在的階段。「壞」是成到空之間所遭遇的人為因素或為天然的災害所破壞,但任何一件器物即使沒有以上災害的破壞,一樣也會自然淘汰,終於成為一堆廢物,最後都難免不變成空。這就是無常!至於生住異滅中的住和成住壞空中的住,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為在住的階段中,不斷地在消蝕和變異中,所以只有成壞空和生異滅;事實上只有生與滅,連異和壞也可簡略去,因此,所謂一切法,皆名為「生滅法」。
  
  我們台中市的忠孝路上有一座城隍廟,廟裏有兩個無常鬼,一個穿白袍、戴白帽的叫白無常;一個穿黑袍、戴黑帽的叫黑無常。兩個鬼好像衙門裡的差役,專門抓壞人去陰間報到,所以人們聽說無常鬼到都會害怕,因為大家心虛、怕死!其實白無常是象徵白天無常,黑無常則象徵黑夜無常。人們心裏有鬼才怕鬼。黑白無常只不過要我們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人的生命是無常的,白天剛過,黑夜也隨著閃過去,接著一天、兩天過去,一月、兩月過去,一年、兩年過去。所謂光陰如箭、日月似梭,時間過得太快了,我剛到台灣時才二十七歲,今年已八十四歲了。這就說明了時間的無常,我們都在剎那剎那中過去了。人也從青年進入中年、老年,已接近了死亡的邊緣。這就是無常啊!黑白無常為我們一天24小時中,借壁間時鐘敲打著,要人們不要浪費光陰,一旦白了少年頭時空悲切!他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皆無常,要我們利用無常的時空,去作利益世人的事,否則一旦老死來臨,一無所成,虛度一生,豈不可惜!
  
  我們信佛念佛的人不怕鬼,因為我們心裏有佛,阿彌陀佛有一個別號,叫做「有常大士」,極樂世界又名「有常世界」。我們娑婆世界苦、空、無常、無我,沒有常樂我淨,所以我們要念佛求生有「常樂我淨」的極樂世界。再說我們娑婆的國土危脆,經不起颱風啦、地震啦、洪水等天然災害的摧殘,加上人與人間的爭權奪利、和現代盛行的劫持人質勒贖金錢、如紐約的911東西貿易大廈的兩座大樓為恐怖分子劫機後撞倒和台灣的329大地震動等等,都死傷無數,前者是人為的災禍;後者為天然的災難,這兩者都說明了國土危脆,器世間和有情世間的無常,造成這空前的浩劫!令人不勝唏噓驚嘆!
  再就本經所說的「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來說,四大是指地水火風,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這都是指的有情世間的生命現象,無論是人是物,都離不開這四大五陰的結合而有。地大是指我人身上的硬體如指甲骨骼等,水大是指人體內的血液水分等,火大指人身的體溫,風大則指人體內的呼吸系統。所以我人身體的組合就靠這四大假合、缺一不成。假如缺了地大,一身軟骨站都無法站立;缺了水大貧血乾癟,似一支枯木;缺了火大、體溫下降身体冰冷矣;缺了風大,停止了呼吸豈再能生存?所以說四大缺一不可呀!若四大不調和時就會生病;如地大不調即成癱瘓;水大不調則腫脹不適;火大不調體溫忽高忽低都是病;風大不調我國人叫傷風,日本人叫它風邪、重感冒矣。所以四大雖是假合,也必須調和才不會生病。四大是假合而有,有即有苦,所謂八苦交煎(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等苦)。人生一出世呱呱落地時,嬰兒無不苦呀苦呀地叫苦,卻沒有哈哈大笑的,這種從母胎中痛苦地來到人間的味道,我們長大後早己忘了。我們出生後就一直往死亡之途上去,有的沒多久就夭折的,有的青少年時期死亡的,讓白髮人送黑髮人。不論是善終或遭橫死,祗是時間的長短而已,無人能免一死!連秦始皇也怕老死,派徐福東渡去找不老不死的藥,現在日本聽說還留有一座徐福廟為証。四大是苦,一旦四大分離即空無所有了。再說四大假合的人身是苦的話,也有人聽了不信。我在紐約講本經的時候,就曾遇到過一位聽眾對我說:我這一輩子從未覺得有苦,因為我有的是錢,生活上的享受要甚麼就有甚麼,精神上也不感覺有甚麼苦,丈夫兒女都對我很好,每天看看電視打打麻將。那裏來的苦呢?我對她說那是您的福報,不知是那一世修得來的。我又問她您有沒有生過病?她說那什麼人都會生病,生了病吃點藥就好了。我又問她有沒有聽說過有腫瘤和血癌、腦癌或艾斯病等絕症?如果有人患了這些病您說怕不怕?苦不苦呢?她連忙說怕怕!有了這些病當然苦呀!希望這些病別找上我!我告訴她:報載在河南省有一個艾斯村,全村的人因貧窮賣血而幾乎都感染上艾斯病,已經死亡數百人,每年還不斷地在死亡中。即使沒感染的村民,要想外出找工作,也沒人敢錄用,真太可怕了,我連想都不敢想!
  
  至於色受想行識叫做五陰,又名五蘊: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色、受、想、行、識,五種積聚而成的生命。色就是指的四大,屬於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我人的思想,屬於精神現象。這兩種現象合起來就是人,雖然是人,但都沒有能自主的「我」,卻有我執。因為所執之我,生滅無常、不斷的變異,是虛偽無主的,換句話說是沒有絕對自主能力的我,俗語所謂身不由己,自己作不得主,所以說五蘊無我。且試找一找看:色蘊中的地水火風四大裏沒有能自主的我;受蘊是精神上的感受,其中也找不到自我;想蘊是思惟,在思想中也找不到能自己作主的我;行蘊是思想的運行,在其中也無法找到自我;識蘊是指的認識或識別的意思,其中也無法找到能自己作主的主人翁。例如四大不調就生病,如果有「我」就能自我作主不生病,這才是真「我」。如往生極樂國: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要去供養十方諸佛,只要於一食頃,就遍供十方諸佛而歸。這才是「有我的世界」!所以本經上說:「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啊!
  
  人生受苦,苦從那裡來的呢?本經上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原來我人的心是作惡的來源,而我人的身形則為罪惡的庫藏。所以我們要學佛念佛,把一句佛號放在心上,就無法再作惡了!將我人庫藏罪惡的身形,去禮佛拜佛,這才是一條解危機了生死的途徑啦!所以本經在這第一節最後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要這樣的觀察才能離開生死呀!(下期待續)

 
追念「完僧」佛庭大師兄 ......朱斐老居士   Top

  我是在民國卅七年從上海來到台中不久,就認識佛庭呂師兄,那時我任職於省立台中圖書館,他來館拜訪黃館長,因我信佛,由館長之介紹與師兄初次見面,後來在佛教場合時常見面,就成為好友。
  
  有一次他去竹南獅頭山,在元光寺巧遇南洋來的高僧慈航老法師,一見就非常投緣,在獅山皈依慈老座下,但私下卻想追隨慈老出家;時因台灣發生僧難之惡因緣,佛庭師兄欲出世之志願,竟受阻而未能成就。
  
  後來他執教於省立台中師範學校,住在學校的單身宿舍裏,我在公餘接編「覺群」和「覺生」月刊,就曾請師兄設計作封面畫,或撰寫他在大陸遍遊諸山名剎時的行腳記。頗受讀者的歡迎。
  
  後來我因公教人員不能兼雜誌主編而辭去圖書館總務主任職務,專門從事雜誌業務,並自己發行兼主編「菩提樹」月刊,佛庭師兄更為我介紹一位他的學生王炯如居士,為我義務作畫,在因果報應等故事來稿中加畫插圖。又如樹刊出版的《釋迦佛陀畫傳》等,都是我與王居士合作,我撰文、他作畫,每期連載,載完出版。對本刊、對讀者、都收極大成效。
  
  佛庭師兄的家鄉在河南泌陽縣,嫂夫人依女兒生活,並未隨師兄來台,當時政府以一時復國無望,於是立法規定:凡家眷未隨配偶來台者,可以在台再婚。因此,師兄的同事或友人們,多勸佛庭兄再娶,以便進入老境時有人照顧。甚至有人願作月下老人者,但佛庭兄勿為所動,堅持勿允重婚。
  
  佛庭兄退休後住在玫瑰三村時,有男學生陳瑞錦居士照顧生活起居,雖然大陸開放後曾返鄉探親,嫂夫人仍健在,我曾詢兄何以不接嫂夫人來台?他說我們倆都七老八十的人,來台後誰照顧誰呢?不如在家鄉有女為伴,生活習慣都方便,一動不如一靜耳。
  
  佛庭兄性好尋幽探勝,海內名山古剎,足跡殆遍。尋道求法,隨境作畫,山水潑墨,自在逍遙,樂在其中。師兄來台前,亦很少在家常住。生活似出家僧人,故自號「半僧」。時有好友夫人,慕名欲拜師學畫,商諸佛庭師兄;初未允諾,經召集多人參與、再三懇求始許,即在玫瑰三村家中教學國畫。一日某女生早到,囑在門外等待另一位同學來到時再同進入。以男女有別不方便故。由此可見兄對男女問題,堅持禮不可失!師兄之行為,非一般人能為;今聞師兄在臨終前十天(七月十四日),忽要求擅長書畫的樹林宗律寺方丈上廣下元法師,為他削髮剃度,以滿昔日欲求出家之心願。從半僧而進入全僧,但廣元法師賜他法號為《完僧》,善哉完僧!名實相符。亦非一般僧能為。佛庭師兄終於在七月廿四日上午十一時五分於自宅,在中市蓮友助念聲中,安詳往生安養。是日正好是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大士成道日。師兄世壽九十有五,他比我年長十歲,他在庚辰初冬寫「海潮雲山」一幅贈我,時年已九十高齡,上款寫時英師弟雅正、下署迂翁呂佛庭。這是我在2000年從美東避寒回台、拜訪佛庭師兄時所獲最珍貴的一幅畫。因為他曾說近已很少作畫,可能已是最後的作品了。過去我每年回國時都蒙賜近作,有的已轉送給菩提仁愛之家或愛畫的友人。惟有這庚辰年所賜,懸掛在滬寓,這是一幅彩色珍品。在我有生之年中,我將見畫如見佛庭師兄本人,因為我再也見不到昔日的佛庭師兄了。
  
  我將在八月四日,是師兄在中市慈善寺的荼毘告別典禮的一天,弟在滬寓,為師兄焚香恭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回向:祝師兄在有常天上,增上其蓮品!
  
  -------------歲在乙酉•西元二OO五年七月廿八日寫於滬寓。

 
印順導師為何捐建太虛紀念館 ......朱斐老居士   Top

  倡導「人間佛教」的印順導師圓寂于花蓮慈濟醫院的消息傳出後,世界各地的佛門弟子無不痛失導師!學人身在海外無法即時趕到花蓮為導師助念,只得就地默默持念佛號,遙祝:導師早日乘願再來人間,廣化有情!
  
  印公導師是在民前六年(1906)出生于浙江海寧。在二十五歲時在普陀山福泉庵清念老和尚座下剃度,法號印順。他一生中行遍中國大陸各省、香港及東南亞各地弘法,度眾無量。1973年日本大正大學以他所著的《中國禪宗史》的創見授予博士學位,是我國第一位博士比丘僧。
  
  抗戰八年中,印公追隨太虛大師在四川縉雲山漢藏教理院執教。邂逅名哲學家梁漱溟,他在兵慌馬亂中來到漢院,悲切痛陳自己與佛家決裂的心路歷程,他承認佛教是最優美、最究竟的文化;但當時所接觸的中國佛教,講得偉大無比;從前世講到來世、從一方講到十方、從人畜一切眾生講到佛菩薩,卻對現前「此時、此地、此人」的苦難和問題,沒有一點關懷和解決。他說:「佛教根本不能拉到現世來用!」
  
  沉痛的一段話,重重打入導師內心深處。佛,真的遠在遙不可及的天上嗎?這個問題,佔據了導師整個思惟。後來導師在阿含經上發現了一行字「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導師在霎時間,無可遏止的大喜悅充滿虛空,眼淚滾滾流下。導師就在漢院開始撰寫《人間佛教》系列的著作,一直寫至八四高齡,最後一本著作《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印公導師是最弘揚人間佛教的出家大德,而我們的雪公老師是專宏淨土的在家佛教徒。印公導師於民國五十三年先將新竹福嚴精舍交給演培法師,繼將台北慧日講堂交與印海法師。自己退居後將赴嘉義妙雲蘭若閉關。這時我們正在籌建菩提醫院中,印公突然來台中和平街菩提樹社訪晤雪公,時老師寓所即在鄰右,兩公平時很少見面,稀客高僧來訪不免詫異;原來導師即懷巨金為要助建菩提醫院而來。印公用他與演培、續明三人名義捐款五十萬元,用途隨我們需要,並不硬性指定。但雪師以三寶之捐施事關重大,商議之下建一紀念太虛大師之名義較為妥善,蓋雪公老師在抗戰時期亦在重慶,曾奉太虛大師命負責監獄教化事宜;而太虛大師與導師亦有師生誼。雙方談妥捐施之款專用在建築一兩層樓之「太虛紀念館」。樓上中間塑釋迦佛像,右懸太虛大師油畫全身像,左掛一大理石碑刻太虛大師傳略。佛像由院方請人雕塑,太虛大師傳略由導師撰文請章斗航居士書寫。如是決定後請謝居士設計並督建本館,於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舉行落成典禮。印公導師親自偕演培、默如、樂觀等法師蒞臨主典並開光,盛況非常。\r
  
  印公導師與雪公老師兩人的旨趣不同,那印公為何要捐巨金助建呢?我認為印公對台中的居士所辦的圖書館、育幼院等,又要接著辦醫院和老人院,這些都符合他主張的建設人間佛教,他對雪公的作為,非常肯定!所以他要伸出援手!而印公對門人的信仰從不過問,如真華法師、印海法師的行持均修淨土。我們雪公老師教宏唯識、行在淨土,而不離人間、利益人間,此所以為印公導師所肯定者。今天我們追思印公,更要繼承雪公的「行在彌陀、不離人間」的志願發揚光大!亦當為常寂光中的印公所肯定贊喜也。
  
  附錄一:太虛大師傳略印順導師撰文
  大師諱唯心,字太虛,籍浙江崇德。年十六,出家受具於天童寄禪和尚,深器之。嘗閱藏於慈谿,掩關於普陀,契悟日深,為教救世之悲心乃日切。時值國運丕變,世局紛亂,大師主復興中華佛教以救國救世。而此必先之以整僧,緣是興學院、議僧制,謀中國佛教會之建全,獻身心於佛教,終其身而未嘗貳焉。\r
  
  大師本楞嚴起信以啟化,善唯識之精密,得天台之融貫。初以中華大乘為量,謀八宗之平等發揚,及乎晚年,判攝一切佛法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理之實際,及三級三宗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依人乘而趣菩薩行者,名人生佛教,上契佛之本懷,下適今之國情,大師於此反復叮嚀,則其悲慧之所在也。大師有見於護國乃能護教,護教則應聯合國際佛教,化彼西方,以是創開世界佛教聯合會於廬山,出席東亞佛教大會於日本,遊化歐美,闡揚大乘,率佛教訪問團訪問緬、錫、印度,致力於國民外交。大師應機遊化及全國,而武漢之法緣為深,嘗應奉化蔣公請,主持雪竇寺。抗戰勝利,主持中國佛教整委會,過武漢、還京滬,備受緇素之尊禮,中佛會整理就緒而大師示寂滬濱,時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也,世壽五十有九。荼毗而舍利燦然,塔於奉化之雪竇。國府明令褒揚,以彰忠哲。鳴呼!僧界先覺。末世之護法菩薩,捨大師其誰歟!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八月

 
十念法 ......院民鄧聲明   Top

  佛法上講十念法,通常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般(呼吸)、念身、念休息、念死十種。而目前一般人常說的十念法,大都是指淨土念佛法門之十念佛。這些十念法又可分為生前自修的十念法與「臨終十念」法。生前自修的十念法多從「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裏,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引申而來。比較普遍的有:
  
  一、宋慈雲懺主之「晨朝十念法」,此法乃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想修而無暇專修者所設的。修持的方法是,每日清晨漱洗整理服飾後,有佛像面向佛像,無佛像面向西方,拜三拜,正立合掌恭敬,連稱「南無阿彌陀佛」十口氣。每一口氣則隨氣之長短,不限佛數,氣長的一口氣念十幾聲,二十幾聲也好,氣短的只念幾聲也好,唯長唯久,氣極為度。盡一口氣為一念。每一念後稍停,吸足氣再接下一念。總共念滿十口氣。念時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如此十口氣念佛連續不斷,稱為「晨朝十念法」。意在令氣不散,藉氣束心也。念完,再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念完,拜三拜就算完事。\r
  
  蕅益、印光祖師及近代黃念祖老居士都非常讚嘆這個「晨朝十念法」,謂從起修至臨終每日遵行不缺,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不退之妙果。印祖且說:「晨朝十念」,忙人決定須用。即閒人能作正課,於正課前,用晨朝十念更好。
  
  二、宋國學進士王日休老居士所說的「十念」較為簡單,修持的方法是:每日清晨洗漱整理服飾後,有佛像面向佛像,無佛面向西方,恭敬頂禮,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然後頂禮念大慈菩薩發願偈一遍:「願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後,頂禮而退。
  王老居士說,至誠如此,無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恐九品中不高耳。
  
  三、淨空老和尚提倡的十念法,則不限於在早晨念。它是自修者每日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即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六字或四字阿彌陀佛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則照常行之。若共修,則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修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約同大眾合掌同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淨空和尚說,能照此法連續念三個月,就會有很好的感應。\r
  
  四、目前較通行的十念法:近來很多自修者所修的十念法,既簡單又如法,省時而效果好。它的修法是:晨起洗漱後,向佛像或西方禮拜三拜,先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聲,再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一遍,接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口氣。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最後念回向文。念完禮佛三拜而退。
  
  至於「臨終十念」,和前面所說生前自修的十念法不同。它出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第十六觀,下品下生章,指五逆十惡眾生,命终當墮地獄。若此惡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教其至心偁念「南無阿彌陀佛」令聲不絕,具足十念。這十念是念十聲佛號,不是念十口氣。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亦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五逆十惡眾生,臨終能念十聲佛號,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般人能在臨終至心稱念十聲佛號,更是決定可以往生無疑。
  
  但多數亡者在臨終時,都是昏昏沉沉,心裹亂得不得了。尤其在四大分散時,更是痛苦不堪,這一昏沉、這一亂、一痛苦,縱使當時有人助念、由於散亂、昏塵與痛苦,也注意不到佛號,也就聽不到佛號。如果平時不念佛,想再臨終念十聲佛號,那是非常不可能的事。
  
  黃念祖老居士說,我們當前唯一的一件大事,就是念「南無阿彌陀」。把佛號念熟了,在臨終時只要能念就接著念,這便一定往生。

 
永懷詹金枝師姑 ......法務組 郭宗旻   Top

  記得初次與詹金枝師姑見面是在民國74年的暑假,當時,蓮社舉辦國學啟蒙班活動,師姑正在蓮社弘道樓三F,照顧著一群遠自台北來的小朋友。那時師姑已七十餘歲了,其和藹可親、慈悲喜捨的風範,深深的落入末學的腦海裡,從內心油然生起景仰之心。後來,知其住在菩提仁愛之家,就常與蓮社同仁去探望她。每次都見到師姑手持念珠,一心念佛,並常常支持一些要助印佛書、明倫月刊及救濟護生等樂捐款項,讓末學更加敬佩。
  師姑往生前一個多月,示現老衰,仁愛之家家主任打電話給末學,希望能從女性蓮友當中,找一位特別看護,幫忙24小時照顧師姑,此時,末學心裡的第一反應,就是商請家岳母來照顧。一方面可藉此因緣讓家岳母來台中學佛,另一方面亦令其親近善知識。家主任慈悲指示,看護經費由仁愛之家出二萬元,另外蓮友慈益基金會贊助二萬元,而末學為了要引誘家岳母之意願,故意將待遇提升二萬元(預備由自己支付),果然,家岳母一口答應。然而,當家岳母照料師姑沒二天,就主動跟末學說,她願意義務照顧師姑,不收任何費用,此時,末學心裡鬆了一口氣(因要付二萬元,實感有點壓力),並對師姑的德行更覺得不可思議。
  
  在家岳母照顧師姑這段期間,常聽家岳母說,師姑是一個非常惜福的人,一張衛生紙分四次用,紙尿布亦縫縫補補分幾次使用,一件衣服、褲子更是如百衲衣一樣補了又破、破了又補。然而,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卻又是布施得徹底,自己從不留分文。家岳母說,師姑是一個非常精進用功修行的人,每天固定的早晚課從不間斷,有空不是讀書,就是念佛,從不講人是非,常勉勵家岳母做人的道理,還告訴她有時要裝聾作啞,則可避開很多煩惱。因為家岳母擅於幫人按摩,有一次在幫師姑按摩時,師姑告訴家岳母說:你我緣深,菩薩才安排你來照顧我,可惜我兩手空空,不能送你禮物,我就送你一句好話,祝你世世代代出好子孫!此時,家岳母緊握著師姑的手,含著感激的淚\光說:師姑,這是全世界最好的禮物了!
  
  就在師姑往生前一、二週,蓮社陳社長、楊秘書、黃主任及末學特至菩提仁愛之家探望師姑,師姑坐在輪椅上,瘦弱的身形,卻阻礙不住她以慈悲的光芒、聲音宏亮的勉勵我們:
  
  1.蓮社是雪公老恩師在台灣創立的第一個念佛道場,也是全世界最純正的道場,你們應好好護持。
  2.周老師、徐老師是老恩師的得意大弟子,講的佛法,都是照老恩師教的,具正知正見,你們應好好護持
  3.明倫月刊,我每一期都要看,是很純正的儒佛月刊,應好好的護持
  4.蓮社是一個道場,須遵老恩師訂的規矩,上敬下和,大家分工合作、努力維持道風。
  
  末學聽了這些勉勵的話,內心感動不已,也感到師姑可能不久於世,深深體會師姑的精神就如同老恩師作的「殘燭」詩裡頭說的:「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聽家岳母說,師姑連最後公家發三千元零用金,都樂捐給明倫月刊社。
  
  家岳母在照顧期間,因自己的業障現前,有好幾次都想辭掉此工作,而都被師姑慰留了,但是,不可思議的,就在家岳母最後一次跟師姑請辭時,師姑竟然同意其當天晚上八點就可以離開了。因此,家岳母心情沮喪的打電話給末學,要末學晚上七時半去仁愛之家載她回去,末學以為又是業障現前,安慰一下就好了。沒想到,當末學趕到時,家岳母正在幫師姑淨身,淨身完,家岳母拿了兩套衣服給師姑挑:一套是補了又補的舊衣,另一套是新衣,師姑很清楚的要求穿舊的那一套。等穿好時,末學進去,看到師姑的呼吸異常(吐大氣),並從臉部的神情,覺得是要往生的樣子,千鈞一髮之際,末學隨即請出師姑每天作課所拜的阿彌陀佛接引像(桌上型用壓克力裱框的)拿在右手,左手敲著引磬,大聲而不急燥的對師姑說:「師姑,阿彌陀佛已經來了。」此時,末學將佛像拿到她眼前,看到師姑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視著佛像,末學隨即又說:「師姑,如果看到佛來,就跟著佛去!」,師姑使力且目不轉睛的看著佛像,末學又說:「師姑,隨我一心念佛!」此時,師姑即將斷氣,故念佛稍快些,沒幾分鐘的時間,末學看到師姑的眼神有異,在眼睛將合前,雙眼各流一滴眼淚,悲欣交集,很滿足的吐出最後一口氣,此時,末學有股莫名的感動,內心生起了一念「恭喜師姑安詳往生極樂」之心。此時,旁邊還有家岳母跟主任夫人隨著念佛,後來,家主任、師長及蓮友,一批一批陸陸續續來助念。\r
  
  嗚呼!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末學雖對師姑瞭解不深,然從其平時為人慈悲喜捨、精進念佛以及臨終前預知時至、放下萬緣、正念分明、撒手西歸的情形看來,師姑真是誠如經云:「應以長者、居士…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的大菩薩啊!誠摯希望師姑憐念眾生愚痴顛倒、輪迴生死之苦,早日乘願再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明倫社寒假大專講座課後心得 ......李鳳翎 廖俊淵   Top

  【民國九十四年春天,台中大專明倫社舉辦寒假大專佛學講座,廣宣佛法正見。本家新舊同仁有數位參與旁聽,各獲法益,幾位新進同仁,對於佛法未有因緣接觸,仍能從頭到尾聽完所選課程,誠屬難能可貴。今特將兩位同仁的課後感想刊出,以玆紀錄,並作為日後檢討與改進之依據也。】
  
  (一)『唯識簡介』課後心得出納李鳳翎
  
  在進入仁愛之家工作之後,與幾位信奉佛教的學長共事,短短的幾個月,接觸到許多有關佛學的理論,驚訝的發現,許\多同仁不只是內心信奉佛教之外,在行為上也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的處事態度之中。
  
  去年暑假初次認識了佛學的入門課程,對這門學問有了另一番的看法,在以前對於佛教的認知只是一個表面的形象,以為佛教與任何宗教一樣,以勸人為善為目標,來創造美好和平的世界,以自己所聽到單方面的理論,人云亦云,產生了對佛教的一個誤解,在聽了課之後,才發現佛學不但能分析也能歸納世界的萬事萬物,是一門廣大的學問,這次聽的課程,探討內心的想法,以及內心所看到的世界。
  
  唯識課程首先比較世界學派對世界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食衣住行,外在最容易接觸的物質生活是歐美科學,便利的科技不斷進步,讓我們對科技的方便性非常依賴,例如:人手一機的行動電話、每天都收看的電視、外出使用的交通工具……等,似乎都離不開科學,但是生活富裕後,偷拐搶騙的行為卻逐漸浮上台面,人與人之間的人際問題卻無法以先進的科技來解決。而中國的倫理卻能理解人際的問題,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倫理道德,在中國的文獻中,大多都在描述這類的問題,例如:在『大學』的文章之中寫到,古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全都以修身為根本,自己本身端正了,家庭也就能親睦;家庭和睦相處,國家才能和樂;國家上軌道,其他國家才會效法學習,進而天下太平;但是中國的倫理學,卻不能解決生死遺憾的問題,在人類死後的狀況則在古文章句中很少探討。因此,為了解決生死的根本問題,就必須由印度的佛學來探討,人類肉眼所無法見到生命開始之前以及生命終結之後的世界,這些世界則要用佛法來觀看。
  
  為了研究佛學,第一個步驟則必須相信佛法,只有相信才能啟發興趣去瞭解佛法,要瞭解佛法要從心出發,由唯識學中明瞭萬事萬物的由來,及內心自在無煩惱的道理,在瞭解佛法的道理之後之後才能實際的去實踐佛法,突破執著、去除煩惱的心,自然產生自在。
  
  唯識的定義有二,一是「識原於性」:能夠明瞭分別、攀緣思慮的心源自於本來就具足的佛性,但是凡人未能享受到殊勝的本性,原因是佛性被烏雲似的煩惱所遮住。二是「萬法唯識」:心,就如同很會畫圖的師傅,能畫出各式各樣的境界,我們眼前所現的世界,就是每個人心中藏有一個畫師所變現出來的,只要心中對夢想持之以恆去實行,便能水到渠成,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似乎與萬法唯識的理論有相似的意思。
  
  接著談到八識的定義,除了我們平時常常聽到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之外,還有第七識(末那恆識)與第八識(阿賴耶識)。眼識憑藉眼根去攀緣色塵,讓我們的肉眼能分辨顏色、形狀等物體;耳識憑藉耳根去攀緣聲塵,讓耳朵聽到聲音;鼻識憑藉鼻根去攀緣香塵,讓鼻子能聞到味道;舌識憑藉舌根去攀緣味塵,讓舌頭能嚐到各種食物的口味;身識憑藉身根去攀緣觸塵,讓身上的皮膚感到冷、熱、痛、麻等感覺;意識憑藉意根去攀緣法塵,讓內心產生意念分別事物的好壞以及對事物的感受;末那恆識有思維恆常活動的意思,它攀緣第八識,產生執著在「我」的煩惱中,其中煩惱有四種:我痴(對無常產生煩惱)、我見(誤認假合的境界是恆常不變的,排斥其他理論)、我慢(看不起別人)、我愛(對自己非常愛著);阿賴耶識有「藏」的意思,它能收藏、集合一切轉識種子,將前七識所造的業力,全部保存起來,當時機成熟時,便會產生果報。
  
  在「萬法唯識」的理論中,先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三分成體、相、用,讓我們能感受到世上的種種境界,體就是佛性,清靜光明;相就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一種假合的現象;用就是事物的業用變化各有不同,例如:水,用來飲用、洗滌,冷卻後成為冰,能保持食物不易腐壞;加熱後成為氣,變成雲能下雨……等。在心識中,分成四個部分,例如:「相分」身體感到溫度是一種有形的實體;「見分」分辨出冷熱不同溫度的高低變化,是一種無形的感受;「自證分」內心又能證明冷熱的溫度感受是正確的;「正自證分」證明自證分是無誤的。我們對世界上所顯現的境界,在心中有三種測量、分別的能力,前五識及第八識能夠判斷分別事物的能力,稱為現量,例如:看見一棟房屋,是一種直覺,但加上這棟房屋的名稱(如101大樓),就是產生分別心,辨認測量出該棟房屋的名稱或用途。第六識能夠比較已知的東西推測未知的事物,稱為比量,例如看見遠處在放煙火,推論那個地方可能有慶祝活動。第六識及第七識對事物錯誤判斷的能力,稱為非量,例如:疑心病重的人,常以自我為中心推論聯想他人的想法及觀念,並斷然誤會、冤枉他人。我們心中對於世界有判斷分別的能力,但是世界確有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種是真實、不加一切分別的境界,對於眼前的事情及道理在一剎那中,不做思量、判斷的一種境界;第二種是兼有實質但卻不真實的境界,例如:李廣射石,以為是真實的,但事實上卻是虛妄不實的;第三種則是完全不實在的一種想像,是由第六識所顯現的憑空想像,好比電影。
  
  在唯識的最後一段則是談到「唯識修觀」,意思是根據佛法的道理,反覆實踐、練習後,由第六識去仔細觀察,最後產生智慧的一種觀念,例如:醫師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最後身體康復。因此又將萬法歸納成五種,例如,某人支持某個政黨(相);貼上藍色或綠色的標籤(名);產生好惡的分別,支持或反對(分別);聖人的智慧,契合正理不人云亦云(正智);明瞭萬法的本性(真如)。在這五個部分中,相、名、分別又稱為心外法,正智與真如又稱為心內法,而萬法唯識的道理由淺入深有五重的階段,第一重、遣除虛妄的事物,保存當時在的心識;第二重、捨去混雜的觀念,保留純正的心識;第三重、收回分別的見分,回歸本體心識;第四重、隱藏內心較卑劣的作用,彰顯舒勝的心識;第五重、遣除攀緣五塵而生起的假象,證入圓成實性的真如境界。
  
  聽完這幾堂「唯識簡介」的課程之後,雖說是簡介,卻是越聽越複雜,深深體會到這門學問的博大之處,若對這門課程要深入探討,可能還要再閱讀相關的書籍,才能順利的瞭解。\r
  
  (二)『佛說八大人覺經』課後心得社工輔導員廖俊淵
  
  蓮社一年一度的寒假佛學講座又要開始了,我抱著一個感恩的心情選修了佛說八大人覺經課程。
  
  課程由陳雍澤老師主講,上課頭一天,老師要我們先思考學習佛法的目的,理解我們是為生命而學習,因學習而了解生命。我們學習八大人覺經是為導正知見,從生命角度思考:為何而活?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尋求目的,追求人生。這讓我體悟自己應該即早規劃未來的人生,不論將來從事甚麼工作,都應把握住一些理想,一些堅持,讓事情能順遂一些。
  
  學習了本經,才體悟到我們居住的環境是多麼險惡、複雜,我們要從心覺察起,就能漸漸擺脫生死。有了這個覺悟後,接下來就要體察我們的慾望心,經文上說「多欲為苦」,一個人如果慾望過重,就會去執著,去貪著一些東西,接著就產生煩惱。所以要去除煩惱,首先就是要減少慾望。減少慾望後,還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才會有福氣。\r
  
  當慢慢能體察自己的心後,接下來就應常常精進,我們每個人學佛的因緣都不盡相同,但最重要是不退轉,立志發心要脫離生死苦海。自己有了覺悟後,都應該影響別人,幫助別人也都能體會這些道理,讓我們週遭的人一樣也能脫離五欲六塵的束縛,破煩惱惡,出陰界獄。
  
  上了一個禮拜的課程,讓我又重新接受佛法的洗禮,尤其整天在這燈紅酒綠的娑婆世界打滾,日子久了,總會被世俗的事物所迷戀,因而漸漸失去了道心,也漸漸忘卻了原本的初衷。透過這次講座,使我有更深的體悟,更能對治煩惱,另外在講座中,也見到了許久不見的學長,大家互相寒喧鼓勵,也了卻末學心中不少迷惑,總之,這次講座讓末學獲益良多,希望以後多多參加。

 
志工心得 ......編輯部整理   Top

  平常,總會有志工學生來本家服務,他們抱持著愛心與耐心來關懷院民,以下是他們的心得整理,讓我們從學生的眼中來看看菩提仁愛之家。
  
  【人生無常】
  由於最近忙於廚務,很久沒去樓上看老人。有一天到二樓去幫忙時,竟發現很多阿嬤都不見了,也有些新面孔的阿嬤。有一個阿嬤之前還能自由行動,滿健康的樣子。這次見到她卻已經坐在輪椅上,我不好意思去問她怎麼了,私下問了看護小姐,才知道她中風了!老人家真的好可憐喔!
  
  【健康可貴】
  這星期探望老人時,有一位阿公一直想把身上尿袋連著尿管拔掉,還問我:為什麼要插這個?一邊問一邊想動手,因為這個舉動相當危險,容易讓老人的插管部位流血,而阿公因有老年癡呆症,不知道自已本身行為對與否。但這個舉動真得是嚇死我了,我很緊張的請看護過來幫忙,詢問之下才知道這位阿公在平常時也經常有這種念頭。這次的經驗讓我很難忘,同時更讓我覺得照顧老人真的是一們學問。
  
  【心靈的慰藉】
  每週六、日下午會有人講誦佛經或用錄音帶的方式播放佛經,阿公、阿嬤們會專注且誠心地跟著念誦佛經的經句,此時現場充滿著安靜且祥和的氣氛,讓人心裡也有一分的寧靜感覺。子女不在身旁的他們心裡多少都會有些許的孤獨感,但我覺得心靈上有所寄托和有人在旁陪伴分享心中的感受,能使他們的心情更為開朗。\r
  
  【慈善團體的愛心】
  假日,有時會有佛教法鼓山或慈濟的師兄、師姐到院裡和阿公、阿嬤互動、唱歌、演布袋戲……,會場相當的熱鬧,有些師兄、師姐帶著自已的家人來和老人們相處,看了會有一種幸福溫暖的感覺。當天也有免費幫阿公、阿嬤修剪頭髮的服務,因為修剪需要時間,有的阿公、阿嬤怕會剪不到,心急得想快點去排隊,這時就需要耐心和他們說明,才會讓他們安心。
  
  【無解的寂寞】
  這星期總是飄著雨,氣溫一直低而不升,太陽遲遲不肯露臉,相當的令人難受,因此無法推著輪椅陪老人去外面走走。有幾位阿公、阿嬤很可愛,總是嚷嚷說要去外面散步,感覺他們有時真的就像小孩一樣很可愛。其實和老人聊天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有些老人都會聊他們過去年輕的事情,而且聊得很開心,看得出來他們很懷念年輕時候的事,不過當聊到家人時,看得出來他們會有些許的寂寞。\r
  
  【聊天與吃飯】
  第一次到安養護中心幫忙的我,心情相當的緊張,因平常很少與老人接觸,真不知該如何開口,深怕會問到他們的傷心處,加上我的台語很不「輪轉」,有時還得比手劃腳呢!第一次幫忙餵食時,有的老人會拒絕吃飯或是吞食較慢,在旁幫忙的我非常的緊張,不知如何才好,也一直調整自己手的姿勢,希望在餵食時,老人們可以吃得舒適。幸運的是,還有其它人幫忙,心裡還滿感激的∼∼∼
  
  【心靈關懷】
  陪老人聊天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老人都會很開心。我每次在2樓都會跑去找阿嬤聊天,在聊天過程,我會問她們身體狀況如何?有時她們會說:不好、全身都生病了;或是說:身體很好啊!從老人眼神裡多多少少感受到他們需要大家的關懷,也許不能夠體會到老人目前身體健康狀況,但我知道這些疾病讓老人感到害怕。所以,我會推他們去戶外散步或陪他們採購日常生活所需之物品,跟他們相處久了,覺得他們好像很寂寞。他們表面上雖不會表現出需要有人關懷,我卻知道用什麼方法和他們互動,才可以讓老人覺得還是有人會去關心他們的。\r
  
  【運動中的老人】
  每禮拜五下午3點半到4點半是老人運動時段,我會陪他們做緩和的運動。對我而言,這是一件很累的事,因為平常運動都是較為激烈的,看到老人做這些只是伸展手部的舒緩運動,想到就累了,覺得自己比較像老人的身體。說真的靜態比激烈運動還要累,做到一半,我就開始覺得又累又喘,但還是要撐到結束。不過伸展運動可以運動到平常沒去注意的地方,像頭和頸部等,而藉此讓全身筋骨動起來,真的很舒服。
  
  【活動設計】
  在活動企劃組裡,可以協助他們設計或規劃各項節慶聯歡活動的內容。要設計這些活動需要很多時間去規劃整個活動細節,同時要配合不同節慶準備材料來佈置場地。記得高中時也常常要設計一些有關辦活動或壁報比賽的構想圖,雖然是一件非常難的任務,不過還是讓我在製作過程中,學習如何把活動設計的更完美。
  
  【清晨的菩提】
  我都會提早幾分鐘到菩提仁愛之家,因為我不喜歡遲到,首先我會先放東西,再往2樓去看看老人他們起床了沒?跟他們說早安。不過我走到2樓,只有2到3個老人在客廳,其他的都還在房間裡睡覺。再上3樓看看,結果也都沒人起床,只有服務人員在走廊上忙來忙去,看來這裡的老人睡眠品質還真好,讓他們都捨不得起床呢。

 
朝陽大學研究生社會服務活動心得 ......編輯部整理   Top

  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們,除了培養團隊合作、語文能力、國際觀等等的能力外,也應該為社會有所付出與回饋。因此朝陽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本學期排定社會服務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對人文社會多些關懷。
  
  本次活動是透過本家的協助,安排學生們進行社會服務,並且提供許多建議供學生們參考,讓活動的進行得更為順利。當天本家老人們都很開心,同學們也都感染了那份喜悅快樂,以下是大家的心得分享。\r
  
  【社會服務】陳育純
  社區關懷工作的目的在於培育我們擁有一顆關心社會、無私奉獻的愛心,本次社會服務的地點是位在大里的「菩提仁愛之家」。在此感謝老師,在學期初時,即為我們介紹了社會服務的意義,及菩提仁愛之家服務的一些注意事項,如此才能讓我們在事前能有完善的規劃。當天的活動除了帶給阿公阿嬤有吃、有玩、有看的精彩表演外,也讓我們從老人家身上獲得不少,尤其是其中一位阿公的真情感言,聽了真是令人感動啊!在活動結束後,游老師還領著我們參觀整個仁愛之家,當天雖然下著雨,但卻帶給大家無比的歡樂與收穫。由於是第一次舉辦,難免有些許疏失之處,但成功\是由一次次的經驗累積起來的,相信我們一定會愈辦愈成功哦!
  
  【考驗與學習】楨方
  菩提仁愛之家的社會服務,提供我們機會學習待人接物及保有一顆關懷社會的心,真的覺得社會服務這項活動很具有代表性和意義,或許可以每個學期有二次的機會籌辦這類活動,例如:到育幼院作英語教學或其他社會服務等,因為在這個活動中,從事的團隊運作、聯繫等事項及當天的流程、活動的掌控都是對學生的考驗與學習,更可貴的是,促使每個人保有一顆關懷社會之情和付出微小的力量就能獲得大大的回饋與感動,真的很令人難忘與感恩。
  
  【開心的一天】文如
  老師們認為我們除了在課業上的鑽研以及學習領導統御的知識之外,更要對社會付出關懷。因此,安排我們到菩提仁愛之家做社會服務的工作,透過節目的安排以及與老人們的互動,度過了很開心的一天。
  還記得當天早上,我們開始進行佈置,就已經有幾位老人家在等著我們所要帶來的節目,讓我感到很緊張,深怕場面太冷會很不好意思。這些擔心當然是多餘的,活動開始後,許多爺爺奶奶們也跟著我們玩得很開心,而且拿到獎品時就像小朋友一樣興奮,即使我們準備的獎品只是小小的麵包或餅乾。
  做社會服務有一種很神奇的感覺,剛開始心裡會感到緊張甚至害怕,但是見到他們開心的笑容時內心也會跟著開心起來。這次的社會服務,學到很多社會服務的知識以及技巧,我想這是我們關懷社會所踏出的第一小步,還有許多是我們必須要持續地去做的。
  
  【把握現有】楊姵誼
  在社會服務方面,我想這是一個很有意義且難忘的回憶,自己從中獲得的應該必比接受關懷的阿公、阿婆還要多。看見阿公、阿婆時感觸很深,彷彿看到家人及自己未來的模樣,是孤單還是歡喜齊聚,是怨嘆還是及時行樂,該如何規劃未來呢?如何讓家人能享有舒適安詳的生活,現在或許能力仍不足,無法創造天堂般的環境,但我們仍然能即時行孝,好好陪伴著、關懷著家人。我們可以從小地方開始做起,一點一滴的累積幸福,千萬別等到失去了親人才後悔莫及。同時在過程中,有一種很快樂的感受,一開始還很擔心阿公、阿婆不喜歡這些活動,但結果發現,原來這一點點的活動,竟能換取那麼多的笑容,呵呵~真開心,正如領袖論壇中所提,因付出、幫助他人而感到滿足與快樂。
  
  【歡樂的互動】藍盈昌
  真的很感謝菩提仁愛之家給我們這麼一個機會,讓大家能夠去和老人家們共渡美好的一天。行前的準備工作,大家都很辛苦,A組要事先排演好幾次,B組要策劃如何與老人家們玩在一塊,而我們C組就要感謝易達學長提供的傳家法寶了,有了他的鼎力相助,讓我們又偷學到一招如何製作狀元糕的技巧。
  雖然那天氣候不佳,但是在場內的我們可是拿出全力炒熱現場的氣氛,也因此得到很大的迴響。透過與老人家們的互動,發現其實他們真的很可愛,也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有些還身懷絕技,會做一些手工藝,因此他們希望我們下次還能夠再去和他們一起同樂。其實我覺得帶什麼活動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去陪陪老人家,和他們聊聊天,聽聽他們的美好往事,一方面可以達到很好的互動,另一方面也可以聽取他們以往的經驗,以增加自己的知識,真是一項一舉數得的活動。

 
冬季癢──缺脂性皮膚炎之護理與照顧 ......護士 劉依薫   Top

  隨著年紀增長,皮脂腺會慢慢退化,常使中老年人的皮膚保溼能力變差,皮膚乾燥是中老年人秋冬季節常見的皮膚問題,輕微者皮膚乾燥脫屑,嚴重者甚至皸裂出血,有冬季癢的長者常有不抓癢,抓了仍然癢,不可不抓癢,天氣愈冷愈癢的痛苦,嚴重時甚至癢到失眠。
  
  常有長者或照顧者誤以為造成皮膚癢的原因,是因為皮膚没有清潔乾淨,而使用鹽巴搓洗,或消毒水清洗浴沐,增加洗澡次數,而加速皮脂的流失,使皮膚乾燥情形更為嚴重。以下是「冬季癢」之護理與照顧建議:
  
  一、冬天洗澡時,避免溫度太熱,以淋浴為主,少泡澡,洗澡次數不宜太多,每週洗澡次數最好不超過三次。
  
  二、多喝開水補充體內流失的水份,避免長者夜尿頻繁影響睡眠,可於白天多補充水份、果汁、湯水。
  
  三、發癢時,鼓勵輕拍癢處代替搔抓,多為塗抺保濕乳液、凡士林等保濕劑。
  
  四、衣物選用寬鬆、柔軟棉質,避免毛織、尼龍、毛毯等衣物或被蓋,刺激受損皮膚,使冬季癢情形更加嚴重。\r
  
  五、避免使用肥皂、流磺、消毒水之類的清潔用品,最好選用較溫和的中性弱酸性沐浴用品。
  
  六、洗完澡後立即為長者擦保濕性或含油性的乳液、潤膚油、護唇膏、凡士林等保濕劑,以滅少水份的蒸發,避免皮膚乾燥發癢。
  
  七、若皮膚有龜裂情形,可在塗過凡士林後,以塑膠袋或保鮮膜密封,加速龜裂部位皮膚癒合速度,但需經常觀察、注意密封皮膚狀況,視情況拿掉塑膠袋(保鮮膜),避免感染造成更大的困擾。
  
  八、開暖氣或電暖器時,可放一盆水,避免提高溫度使空氣乾燥,維持足夠的空氣濕度。
  
  九、避免菸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喝酒、少油炸燒烤、濃茶、咖啡、不新鮮海產,少食發酵物、花生、竹筍、芒果、鴨、鵝肉等食物。
  
  十、若已出現紅疹、抓痕、濕疹,應立即就醫,依醫師指示使用藥膏或藥物治療,切忌自行塗抺藥膏。
  
  平常有皮膚乾燥問題的長者,可協助在入秋之時就以保濕劑加強皮膚保養,及參考上述建議,防患未然,可減少冬季癢的困擾,避免冬天缺脂性皮膚炎及引發其他皮膚病變及感染。保濕劑使用需持續,每天使用,切忌一曝十寒,像喝水一樣,宜天天喝,一天數次,需要時就喝。乾燥皮膚的護理與照顧也是一樣,唯有持之以恆,才能擺脫冬季癢的困擾。

 
本家院民進住情形報導 ......編輯部   Top

  截至目前(94、8、30)本家院民人數共計:169人
  
  ◎安養院民計:66人
  公費安養:男:11人,女:6人
  自費安養:男:18人,女:33人
  
  ◎養護院民計:104人
  公費養護:男:7人,女:7人
  自費養護:男:31女:56人
  
  ◎臨托計:1人

 
本家報導 ......編輯部   Top

  一、本家第九屆董事會改選報導
  
  延宕多時的第九屆董事會選舉案,在司法程序結案後,得以依法產生。其間的風風雨雨,在這紛擾的娑婆,應是逆增上緣,警惕辦佛家事業,要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態度,面對益加紛擾的多元社會。不管是法律層面、倫理層面,董事會核心之組成、公私之分際等議題,都應群策群力,使菩提仁愛之家得以永續經營,實踐雪公創辦本家之初衷。
  
  本家捐助章程第三章董事會之組織第五條:「本家為佛教四眾捐資成立財團法人,置董事十五人,組成董事會。每屆董事之產生由前屆董事遴選曾受佛教皈依及熱心社會救助事業之人士,提董事會通過聘任之。」
  
  依此條文,第八屆董事會依法於九十四年三月十日,報內政部備案於同年三月二十七日召開第十三次董事會議。內政部於三月十八日函復,請本家依法辦理。本家依內政部之指示,於預定之召開日舉行會議,本次董事出席十一位(十位出席,一位委託)達法定開會人數,由董事長宣佈開會。會中討論第九屆董事會選舉產生方式,經表決通過由第八屆董事留任,缺額推舉符合捐助章程之董事資格,共15名,成立第九屆董事會。
  
  完成願任董事同意書簽署後,於九十四年四月十七日召開第九屆第一次董事會。並以公開投票方式,選舉常務董事及董事長。選舉結果,由李榮輝董事當選本家第九屆董事長,賡續雪公老恩師付囑之佛教慈善事業-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菩提仁愛之家。
  
  本次董事會特啟請三位專業醫事人員擔任董事職務,相信在菩提醫院的長期發展規劃,定能發揮繼往開來、承先啟後之重大影響,也期待蓮友及社會賢達,能繼續鞭策護持本家相關業務。
  
  二、傷逝
  
  近來,有數位與本家淵源深厚的長者捨報回歸安養,雖遙祝其蓮品增上,但總不免神傷。大德們護持本家不遺餘力,在這紛擾的娑婆,植下朵朵蓮花,綻放馨香,鈔錄於此,供大眾感懷追思。
  
  ◎林常務董事進蘭
  林常董自創院以來,無時無刻不以本家為己任,艱苦維持,於數次經營危機中堅守崗位,雖難免意見相左,然愛護機構之初心不變,93年因病驟逝,蓮友助念,不絕於途,希共同護持其安然往生佛國淨土。創業惟艱,守成不易,祈大眾共同努力,以告慰林常董殷殷付囑。
  
  ◎黃主任沂樟
  黃主任係救濟院時期董事黃火朝之哲嗣,黃火朝居士於建設菩提醫院時護持本家不遺餘力,民國七十年間,本家前主任游俊傑、藍文奎、相繼去世,幸黃主任承擔家務,繫家聲之不墜,並長年領導霧峰佈教所(今霧峰蓮社),施醫施棺,福慧具足,於94年安然捨報往生,子女隨侍在側。黃主任及夫人教子有方,皆為地方碩彥,祈黃主任花開見佛,乘願再來。
  
  ◎呂佛庭居士
  呂老係國畫大師,與雪公交誼深遠。菩提草創,大師敬題維摩詰示疾圖(今藏本家)贈與本家,長年護持本家業務。臨終前圓頂,法號完僧,為其傳奇的一生劃下句點。
  
  ◎周春堤居士
  周居士係創院董事長周邦道居士之哲嗣,於學術界負有重望,近年為回饋台灣,自美隻身返台於宜蘭佛光大學教授未來學課程,因身體不適於研究室往生。本家為表對周府之敬意,敬奉鮮花輓聯,以表哀悼之意。
  
  ◎蘇清義居士
  蘇居士參與台中蓮社論語班前後共五期,發心護持聯體機構,只要本家有院民須助念護持,皆不計寒暑風雨、清晨子夜,親臨協助,不幸於本年因肝癌末期驟逝。蓮友痛失良師益友,眾人齊心念佛回向,祈來日大眾蓮池海會,再共同學習於彌陀座下。
  
  ◎于凌波老居士
  于老係本家創辦菩提醫院因緣之重要關係人,擔任第一任菩提醫院院長,晚年為報雪公師恩,創立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大量將佛法書籍寄贈大陸故里。于老精研唯識,著作等身,為法忘軀,病逝於台大醫院。本家聞訊,由主任與法務郭師兄北上助念。居士微笑往生,祈于老之精神,護持菩提家業,共同成就。
  
  ◎王仲懿老伯
  王老伯係山東省日照縣人,民國前二年生,少年從軍,歷經抗戰國共內戰,並負笈東瀛。政府遷台,歷任政府要職,四十七年定居南投市中興新村后,公餘即師事鄉賢雪公老師,扙履追隨,寒暑無間。每週至台中慈光圖書館、台中佛教蓮社,聽講儒佛之道,時有如沐春風化雨之感。王老伯於本家數次經營困境中,皆鼎力相助,並居中協調折衝,雖年事已高,猶諄諄告誡後學,希維繫雪公菩提志業於不墜。今以九十六歲隨佛往生安養,福壽全歸,足為後學敬仰。
  
  三、社區服務報導
  
  ◎長青學苑:
  (一)計劃:
  1、落實政府「社區服務」政策,安排退休民眾休閒活動。
  2、宗旨:推廣「活到老,學到老」的全民終身教育計劃,以期長者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成長,充實精神生活,拓展人生新視野,並增進人際關係,以達到身心靈整體健康。
  (二)執行情形:
  1、對象:社區民眾。
  2、八十八年至今已開辦十三期。
  3、曾開辦之課程包括:國畫山水、國畫花鳥、太極拳、元極舞、英語、卡拉ok、日文、佛法、書法、素描、韻律、瑜伽、合唱團等。
  4、近年來招生學員數,每期平均約兩百二十人次(一年兩期)。
  (三)未來期許:\r
  擴增其他未曾開過之課程,目標指數為五百人次。
  
  
  ◎中低收入戶獨居老人送餐服務:\r
  (一)計畫:
  1、提供台中縣屯區中低收入戶獨居老人送餐服務。
  2、利用送餐達到關懷與照顧之目的。
  3、以落實「在地老化」之精神。
  (二)執行情形:
  1、自八十九年起開辦大里區,九十四年三月起擴增至台中縣屯區範圍(大里、霧峰、太平、烏日)。
  2、服務項目:送餐及關懷。
  3、目前個案數:大里41位;太平14位;霧峰23位;烏日4位,合計82位。
  (三)未來期許:\r
  縣府目標指數:
  大里45位;太平61位;霧峰45位;烏日40位,合計191位。
  
  ◎非中低收入失能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居家服務:
  (一)計劃:
  1、因應時代的需求,落實社會福利「家庭化、社區化」原則,結合社會資源共同推動居家服務。
  2、讓身心受損致日常生活功能需他人協助之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得到照顧,紓緩家屬照顧壓力,並提供家屬習得專業服務技巧,以改善生活品質。\r
  (二)執行情形:
  1、自九十四年一月起開始實施。
  2、服務區域:台中縣屯區。
  3、目前服務個案男性21人;女性23人,共54人。
  (三)未來期許:\r
  預計增加開案量至83人。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一)計畫
  1.時程:自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十一日起至九十七年六月十一日止,共計三年。
  2.迎接老年化時代的來臨,落實「在地老化」、「在宅老化」的人親土親觀,將機構的功能往上提升。\r
  3.承接政府就業輔導的美意,藉由圓緣計畫的推展,激發就業民眾對於經濟自足與生產的信心及開創。
  (二)執行情形
  1.自民國九十四年五月開始進行進用人員作業,共進用五位中高齡失業者。
  2.職業訓練的落實:因應長期照顧產業的人力需求,於九十四年七月十一日起至八月十二日止,與菩提醫院合辦照顧服務員訓練,共有二十二人參與。
  3.配合行政院勞委會系列推展活動,執行網頁等行銷通路的推展。
  (三)未來期許\r
  1、關於日托,我們希望能夠達到40人以上的安養人數。
  2、針對送餐的展望,希望不僅提供屯區民眾吃的享受,更擴及台中市的民眾們,將本家的得意餐\點親送到各位手中。
  
  
  四、本家志工大隊
  
  本家平常有很多默默付出的志工們,為院民帶來許多溫暖,使長者在本家,不只物質上不虞匱乏,心靈亦受到照顧。今年本家通過台中縣祥和計畫的申請,成立「菩提志工隊第67小隊」,正式成為台中縣志工團隊中的一員,令本家的志工組織更有系統,本家因此為志工們規劃了一系列的成長座談會與活動,期望志工能更加成長,亦達成聯誼的目的。由於志工們平常提供服務之餘,彼此間一直沒有機會溝通、分享服務心得,藉由這些座談會等活動的舉辦,讓大家齊聚一堂,彼此相互溝通交流,得到共識。
  
  茲摘記近幾個月來所舉辦的座談會及參訪活動情形,以供大家了解:
  
  1、四月份座談:
  此次會議由本家倪主任主講「本家發展與志願服務」。首先主任帶領大家讀「等待黎明的時刻」一書,並以此書與大家分享與結緣。專題後,秘書介紹志願服務隊成員們的義務與權力,同時提供詳細的教育訓練資料;之後由輔導員做工作報告,最後大家邊填問卷邊分享心得。志工們都十分高興本家能舉辦此種活動,一方面聯誼,一方面學習,堅定他們來來菩提仁愛之家服務的信心,同時懷著欣喜與奉獻的心,期望今後能繼續為院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
  
  2、五月份座談:
  此次座談由朝陽社工系系主任陳馨馨博士主講「志願服務的倫理」。與會志工們都專心的聆聽講演內容,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結合了個人的生活經驗與學術研究,貼近志工們的經驗並獲得很大的共鳴,台上台下互動良好。
  專題演講完是茶敘時間,志工們邊享用著糕點,邊聊天互相交流,平時較無機會聯絡感情,此時便是個好時機。之後是工作報告、心得分享的時刻,同時討論到志工與本家須相互配合之事,讓大家感受到座談會除了具有增長志工們的專業知識、感情連結等功能外,更是本家與志工彼此間相互交流的窗口。\r
  
  3、六月份座談:
  此次座談與會人員除了本家志工外,還邀請法鼓山的志工朋友一同上課,參加者非常認真學習。我們邀請了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林佳靜老師主講「志願服務的發展趨勢」。林老師的演講經歷豐富,還曾應邀至彰化監獄為更生志工授課,她精闢地講解為更生志工授課的經歷,將實務與理論結合,探討到心理諮商的技巧和每個人不同的命運、性格背景的關係。強調無論是更生志工或服務老人、青少年的志工,最重要的是「傾聽」,不帶有是非對錯的立場批判,光是傾聽,問題便解決一半,當事人的心中就會感覺好很多。
  
  4、七月份座談:
  這次座談會邀請到朝陽科技大學社工系的孫彰良教授來為本家主講「志願服務的內涵│兼談志願服務與布施」。老師用近期的剪報來做開場,漸地帶著聽眾們進入志願服務的領域,層層抽絲剝繭、由淺入深的為我們做詳細探討,偶爾會以小故事參插,讓理論更貼近生活,如此豐富、趣味的演說方式,讓在場的志工們都聽得津津有味!老師將「志願服務」和「布施」這兩個議題合併討論,並從比較中了解到它們的相同和相異之處,使參與座談會的志工們能夠更加明白其中的真義,再結合自我的日常生活、價值觀,相信有助於往後服務的正向發展。
  
  5、參訪太平長青學苑:
  台中縣太平市公所為倡導終生學習,鼓勵銀髮族「活到老、學到老」,於民國八十七年籌設長青學苑,並委託財團法人天主教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承辦,開辦語文、藝術、醫療、資訊、舞蹈等各項課程,藉以拓展老人們的學識領域及社會參與,在增進其自我成長之餘,又能充實生活內涵和增添生活情趣。其經營規模所以能有今天的成果,志工的投入,功不可沒。\r
  
  為了解其經營情形及志工支援狀況,我們與太平長青學苑志願服務隊接洽,帶隊參訪。當天,該隊志工督導為我們詳盡介紹組織沿革、分工及服務範圍,接著又帶領我們參觀機構的環境,並分享服務成果。本家期望未來能與該學苑達成專業上的聯繫,使志願服務隊規畫更為完善。

 
本家大事紀 ......編輯部   Top

  略